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走出音乐治疗的三个误区
——中央音乐学院中心主任刘明明专访之一
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9层,音乐治疗中心的办公室里,有一张4人合影,依次为高天、刘明明、陈洛婷和林思思。
高天是我国第一个赴海外学习音乐治疗并取得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后,与张鸿懿教授一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创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刘明明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音乐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一。而陈洛婷和林思思是刘明明早期教的本科生,毕业后赴美学习,学成归来,加入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的教学工作中。高天现已退休,刘明明接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每年,该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是个位数,更不用说研究生。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社会上音乐治疗师、音乐治疗培训的“热闹”景象。
高天在其编著出版的《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一书前言中写道:“音乐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证明了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信念:音乐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他同时表示,多年来,音乐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原因主要在对于音乐治疗的基本观念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甚至至今仍有许多误区在阻碍音乐治疗学的健康发展”。
距该书第一版出版已过去了10年,今天人们对音乐治疗的认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刘明明看来,“有些网络上关于音乐治疗的说法并不科学”,对公众误导的声音有时反而更强,关键是“健康人使用音乐的方式有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但从音乐治疗的角度讲,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来访者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刘明明副教授进行了专访,希望通过他的介绍带领大家走出音乐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听音乐就是音乐治疗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教学中,学生每周都有实践课。除了去医院,他们也会走访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帮助一些特殊的儿童群体,比如智能障碍、感官障碍,其中包括有听力障碍的儿童。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对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怎么还能做音乐治疗?”
刘明明解释,音乐治疗使用音乐的各种体验方式,听只是体验之一。除了好听,很多人对于音乐的喜好与其身体的感受是有很明显关系的,有人喜欢低音的乐器,比如大提琴,让人感觉很暖,“而且让你感觉到身体深部的震动”,这与小提琴带给人的那种明亮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多有部分残余听力,音乐治疗的重点是让他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音响、乐器的振动去体验音乐。
如果仅仅是在一些公共环境里播放音乐,几点到几点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几点到几点播放一段柔和的音乐,这是背景音乐的使用,在学科定义中,这不叫“音乐治疗”,因为它不具备治疗性的要素。音乐治疗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体验过程中,建立起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误区二:开“音乐处方”
“音乐治疗是不是就是研究出一批曲子,‘对症听曲’?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刘明明说,现在微信朋友圈经常会有一些音乐治疗的处方流传,比如什么时辰听什么曲子能够有什么样的功效,“音乐对我们人体作用的原理和机制,与我们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吃药之后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刘明明解释,实际上,音乐跟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直接相关。“比方说,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时光是闲适地跟着爷爷,听着收音机,里面放着的也许就是京剧、胡琴或者是其他的地方曲艺,这是这个孩子一段幸福的童年记忆,同时伴随着这个频繁出现的音乐信号,比如京剧,对于这个孩子来讲,就印记下了爷爷给他的安全、温暖、祥和的童年生活。音乐治疗中,我们会经常使用音乐承载情感、记忆的这种作用。可是你不能简单地说,哪个京剧选段有音乐治疗作用。所以音乐不能像开处方一样,说哪首音乐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音乐治疗有针对音乐偏好的研究,摇滚乐甚至是重金属音乐,对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有减压作用。刘明明说,有时候在地铁上遇到戴着耳机的青少年,耳机里传出“哐哐哐”的声音,“我能想象那是什么样的声音效果,但是对他来讲,这个音乐让他放松,可是你不能把这个经验直接介绍给其他人”。
但同时,音乐也有共性。比如中速偏慢的、旋律柔和的音乐可以让人放松;“简单的乐器组合,也许就是钢琴在底下有一个稳定的节奏,上面漂着长笛的线条,就大多数人的感受来说,总体上来讲有放松作用”。
“可是这个是不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治疗?”刘明明进一步解释,如果向医生询问怎样的饮食有助健康,“也许他们会给你一个基本的建议: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刘明明用这个比方来说明,最基本的音乐的使用,就像你听到一个医生嘱咐你的基本健康原则一样,它其实不涉及到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误区三:给身患疾病的人演奏乐器是音乐治疗
现在有一些机构和热心人,比如音乐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去医院给患者演奏乐器。“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去帮助别人,但演奏音乐与音乐治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刘明明说。
高天在其著述中写道:“在音乐治疗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音乐的临床使用的价值和作用,然后才考虑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有时,“在治疗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治疗对象不具有理解复杂高深音乐的能力”。
刘明明描述了音乐治疗用在临终关怀时的一些方式。在这样的案例中,音乐治疗师更多的是希望帮助对方整理情绪,实现一些心理、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果有一些遗憾,有一些渴望,在有生的这段时间又是不可能实现的,音乐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实现他们内心的表达”。
刘明明举例说,比如有一些重要的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内心的隔阂,在生活中他们天各一方、形同陌路,但是人在临终的日子里,这个主题会变得比以往更重要,来访者渴望化解心结。“我们不能替他去弥合与家人的关系,但是可以使用一种叫做歌曲创作的方法来帮助他。音乐治疗师可以引导他哼哼唱唱,创作出一段自己的旋律,也可以帮他给一段熟悉的旋律填上自己的词。创作这些词的过程就是帮他慢慢梳理、表达出内心想要表达的那件事、那份情感。这两种形式最后可能都可以变成一首歌曲”。
“歌曲写作这个过程里有听、唱、创作等音乐的部分,也有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和事情的谈话的部分。”刘明明说,“创作出来的歌,可以跟他一起唱,也可以录制下来。因为临终关怀这个领域,使用音乐帮助的是两边的人,一边帮助了临终者,另一边是其家属——当家属失去重要亲人的时候那些悲痛的处理。”
编辑:赵彦
关键词:音乐治疗 误区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