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19岁男子救4名落水女生 6年后患白血病获被救者捐助
好人的自信不需要佳话滋养
这条新闻,让人看着很温暖,很安心。是的,好人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新闻,总让我们的道德感受到了滋养,让我们更充满做好人的自信。
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广东吴川青年庞华新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6年后,25岁的庞华新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属在得知庞华新病重后,连夜赶来医院看望,在外地的更是请假赶来,纷纷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上万名好心人捐助的30万元,使他前期的治疗费用得到解决,医院方面也表示将全力救治庞华新。
新闻后面都是这样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的留言:你是一个好人就注定被这世界善待,善有善报这句话并不是无道理的,好心有好报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吧。以德报德,好人救了好人,好人又来救好人。我知道这个世界没他们说得那么好,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没你们说得那么坏,这才是人心应有的样子。
也有人说,终于等到一个暖心的正能量新闻了,这样的事情太少了。看多了那些冷漠无耻,好不容易有一个佳话,让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能理解这种留言后的情绪,是每天在网站“社会新闻”频道看到太多窒息人心的负能量新闻后,被暖闻中的阳光所治愈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人们的善良,对美好的追求,应该源于内在的道义自信和道德信仰,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佳话”支撑。因为这样的佳话,你并不会在新闻中常常看到。并不是说现实中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人们缺乏感恩意识,好人很少受到好报,好人常常既流血又流汗,其实是,我们身边像庞华新这样被温柔以待的故事,行善,感恩,报恩,有很多很多,只不过不像“广东男子6年前救人如今病重,4名当年被救者为其捐款”这样有新闻价值,都很平常,静静地做好事,默默地回报,因为太平常,平常得没有新闻价值。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性判断,媒体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负能量,那么多让人寒心的新闻,不是说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本身就是新闻应该关注的。媒体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制,不是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恰恰相反,媒体上的新闻与现实有一种“倒映关系”:媒体上的新闻看起来越负面,现实倒并不那么幽暗;如果媒体上看起来全是正面新闻,都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现实也许越是不干净。人们有必要具备这样的媒介素养: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事,才会成为新闻。媒体上之所以充斥着罪恶和堕落,因为那不是生活的常态。作为生活常态的小感动、小温暖、小确幸,因为太平常太平淡,而不会成为新闻。
“救人反被讹诈”“扶人反被诬陷”之类的事件之所以常上头条,倒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坏了,而是,这样的事太反常了,像“人咬狗”那样违背常理,道德感越来越强的人们也对这样的事无法容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好人自信:其一,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因为普遍而缺乏新闻价值;其二,即使有好人没有得到好报的事情发生,并不能摧毁我们的好人盔甲。这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佳话滋养善良固然好,更值得尊重的是,看到丑恶和不公后,目睹“好人未有好报”后,依然相信善良。
我不喜欢一种随意的态度,看到一次背叛之后,呼天抢地地感慨“从此不相信爱情”了;看到一次温暖之后,热泪盈眶地感叹“从此我又相信美好了”。我又相信什么了,这种句式背后是一种让人反感的玻璃心和摇摆人格。轻易“相信”的心,会因为某个相反的个案而轻易地改变。人们很容易在此起彼伏的新闻个案中摇摆,爱时像天使,恨时像魔鬼,有时偏执,有时盲从,热泪盈眶不到一秒迅速义愤填膺。
成熟和强大的标志,就是在变幻不定的新闻背景中有一个泰然自若的人格。他明白,生活不是岁月静好,不是热泪盈眶,不是佳话寓言,而是平实自然。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新闻 佳话 自信 滋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