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科技创新需要“惟精惟一”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响”,基础原创“多点开花”;科技奖励“年度大戏”彰显时代意义,中国力量再攀高峰。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盛会,代表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这是一方凝聚了无数目光的舞台,表达着亿万人民对以科技与创新造福人类的科技精英们的崇高敬意。从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的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进入到“光与电”新时代的“当代毕昇”王选,到一辈子倾心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神话的袁隆平、李振声;从“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解决了新中国石油炼制方面燃眉之急的闵恩泽,到发现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屠呦呦……多年来,一位位在各自领域闪烁耀眼光芒的科技巨擘站到了这个领奖台上,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杰出成就在国家乃至人类科技史上,如星光璀璨,相映成辉。
与他们的名字和成就一样闪烁光芒并激励和振奋我们的是,在这些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身上所焕发的那种心系人民、热爱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寂寞、上下求索、不懈登攀的创新精神。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就是要做到“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就是心无旁骛、不计功利的钻研精神。科学研究,需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任尔东西南北风”,摒除私心杂念,而志虑精纯,一心耕耘去探索真理、追求真理。
“惟精惟一”就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笃定精神。科学发现、科技创新不会一蹴可就,往往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错才能成功。“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因此,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畏难,不动摇,不轻弃。
“惟精惟一”就是一丝不苟、精琢细磨的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科技创新尤其如此,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精彩“蝶变”,就必须潜下心、埋下身,发扬工匠精神,不仅要量的扩张,更求质的提升;不求“差不多”,而求“叫得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索无终点,创新无止境。相信有我们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永不止步的“精一”之功,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会因科技的进步而越来越美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会让世界惊艳于“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科技 创新 惟精惟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