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澄泥砚:零落成泥诗意浓
澄泥砚创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逾2000余年,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古人可能受秦汉间砖、瓦当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逐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是唯一以人工澄炼之泥烧制而成的陶砚,也是唯一不以产地命名的砚台。
澄泥砚
由于工序繁多,在中国四大名砚中,澄泥砚相对其他三者更难制作,因此更为难得。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就是制作工艺繁复产量甚低所致。
盛唐时期,绛州作为通往首都长安的重要水旱码头,各路官宦商贾、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云集,绛州先民继承秦砖汉瓦的澄泥工艺,改进陶砚的制作技法,使澄泥砚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
澄泥砚以沉淀的汾河渍泥为原料烧炼而成,需经过取土制浆、滤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烧制、蜡煮、抛光等几十道工序。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中记:“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不亚于石者。”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两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令其阴干,使其坚,以竹刀刻成砚状,以刀刻削出图案,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
这样烧制出的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丽,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质坚莹润,呵气生津,抚似童肤,纹理纷呈,色泽素雅;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叩之有金石之声,锵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
澄泥砚得益于汾河的恩赐。汾河上游多峡谷,水流湍急,到了新绛段,折而向西,河道宽阔,流速减缓,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窑变”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檀香紫、墨玉黑、斑鸠灰等自然色彩,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大雅入斋收藏者甚众。
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的温度不同所致。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暑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又次为玫瑰紫,日本人呼之“虾头红”。
澄泥砚风韵典雅,窑变奇幻,雅俗共赏,历代文人学士奉为案上珍品,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著文记之。清乾隆皇帝在磨试了内务府收藏的澄泥砚后,亲感其妙,赞誉“抚如石,呵生津”。乾隆皇帝在1775年曾命绛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运到北京,再命苏杭工匠烧制“绛州澄泥砚”,历时十年之久。时至今日,故宫库房还保存有完整的汾河之泥。
从唐宋至明清,绛州澄泥砚浩繁不可穷,品类充栋,辉煌千年,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由于澄泥砚制作工艺繁复,其制作工艺曾于明末清初近乎失传。明代末期,随着铜砚、瓷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在行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在乾隆皇帝时,绛州澄泥砚已经濒临失传,很难从绛州本地找到一个传承的匠人了,只有“绛州人善制澄泥砚”群体传承的记载。
直到1986年,蔺永茂与其子蔺涛成立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多方搜集资料、精心钻研,摸索近十年,历经上千次的实验,从设计图纸、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窑炉设计、烧制,每一道工序都亲自动手,终于掌握了各道工序的技术要领,使这一文献传说中的国宝得以复苏,古砚鉴定家评价蔺涛的作品“比起古代澄泥砚毫不逊色”。
如今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将采掘来的河泥放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细的澄泥,经过过滤、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水磨等。一方砚台从选泥到制成,至少需要近两年的时间。一般一年烧10~12次,每窑的装窑量在180~300块之间。成品率受季节、风力、窑温、窑变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一窑的成品率在30%~40%之间。
作为泥土的雕塑艺术,制砚技艺集诗、书、画、篆、艺、烧于一身,澄泥砚吸取了现代雕塑的手段和技巧,造型设计侧重砚外功夫,再通过刀法,发挥文史绘画、雕塑特长,将美术家的设计灵感与工艺师的精到技艺融合,创造出具有收藏价值的珍品。
一块砚,一首诗,一支歌,一篇优美的散文。
同绛笔一样,澄泥砚父子两代同样折射着传统与现代、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的矛盾与挣扎、传承与突破。
一代和一代人想法不一样,儿子想要做大,年纪大的人相对比较保守。我坚持少而精,在社会上留存下去就可以了。年产100块可以很精致,1000块就不能保证了。当你把销售额、增长率当作目标的时候,需要更多地考虑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不能说不注重质量,但更注重数量和规模。过去我收入20万元就很满足了,现在收入高多了,但花费也多了。在我手里的时候,产量不大,但积累还高;现在产量大了,客人多了,积累却少了。过去晋商能形成一个派别,就胜在逐渐积累。有些图案简单的可以用机器代替,镂空的就不行。手工艺品比如景泰蓝就是手工的,不能用机器,烫画再发展也是靠手工。有些东西可以部分代替,但不能全部代替。以前炼泥全是手工、脚踩的,现在用机器代替了,机器炼泥还比手工炼得好多了,密度大,还没有气泡,也是个必然的趋势。辅助的、局部的部分可以用机器,既省工还能提高质量,雕刻的部分全是人工,带着感情,味道就不一样,一放音乐,感情就上来了,情绪不好时,一般不写字,不画画,艺术是有共性的。外国人喜欢手工劳动的东西,就是因为人主观的修养、情感都自然而然地流露、抒发到作品中了,几百年、几千年后,看起来依然亲切,机器生产的就不行。再比如木雕,平面工作,机器没有问题,但透雕就代替不了。机器仅仅只是把事情干了,如同机器人代替不了“人”一样,手工艺品也不能被取代,只是部分代替了,手工艺品也消灭不了。
蔺永茂老人对于手工业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深信不疑。
目前,绛州澄泥砚已发展到16个大系列,年产量达到5000方。作为新绛县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工程,澄泥砚文化产业园现已建成开放,这是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有规模、有档次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从制作、品牌建设和营销等多个方面,当代人已经走出传统手工业的被动与盲目,成功摸索出了传统手工业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复苏的绛州澄泥砚以此为契机,绽放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零落成泥诗意浓”,大地并不只供树艺五谷,也是滋养艺术尤其是手工艺术的温床。澄泥砚终究还是出自泥土,即使走到世界再远的地方,它的根系仍然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里,这也是对于农耕文明强大生命力的另一种礼赞和诠释。
如果在时间上推算,这些手工艺术品的复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发生,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其中生机勃勃的一部分。
大树的生机苏醒,枝叶也抖擞精神准备迎接一次舒展蓬勃的绽放。
(本文选自商务印书馆出版《走绛州》,作者萧淑贞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杨岚
关键词:澄泥砚 零落成泥诗意浓 陶砚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