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大年初一话拜年:千年民俗的新形式
编者按
网购年货,自主选座,叫上一份外卖,“轻装”出门,坐上飞驰的高铁,连上WIFI,下单除夕年夜饭,抢红包,网上拜年……这不是剧情,这是现实,发生于2018年初的中国社会。
时代巨变,人们迎接、度过中国古老节日——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嬗变。2018年2月13日起,中新网推出系列策划《春节十景》,力图通过你我之于春节的点滴变化,勾勒中国社会图景的巨幅变迁。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6日电 题:【春节十景】大年初一话拜年:千年民俗的新形式
记者 宋宇晟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于全球华人来说,拜年——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是农历大年初一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今拜年的形式更趋多元,与之一道,拜年本身也变得更为便捷。

沿袭千年的拜年习俗
“序长幼拜尊属戚族,近者往来相贺”,谓之“拜年”。古时拜年,一般是晚辈对自家长辈行下跪、磕头或鞠躬拜年,然后到本村长辈、亲戚、邻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见面,都拱手互致问候,讲“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
在江西遂川,这样的拜年习俗基本沿袭至今。郭先生给记者描绘了当地拜年的景象。
正月初一黎明,全家老幼早起,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鸣放长鞭炮,争先“开财门”。然后开门选择“大利”方向,走出百步迎“喜神”,谓之“出行”。迎喜神后,阖家欢聚开餐。早饭后,便开始依照传统方式拜年。“只是现在不用磕头跪拜,作揖即可。”
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初一在父族亲属,初二在母族亲属,初三初四以后就是一般亲友了。拜年时家家户户不闭门,在正厅准备食物饮品招待拜年客,若来者带了小孩,则主人须给孩子“压岁钱”。

拜年越来越便捷
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这些只是传统的拜年项目,更多的拜年信息来自手机。
比走亲戚拜年更早,拜年的信息往往从春节前就开始了。信息的载体也不断变化——从以前的短信拜年,发展到现在微信拜年。
小曼告诉记者,现在拜年时除了说几句吉祥话,很多朋友还会在利用手机发送红包。“最近几年,朋友之间的拜年就都是在‘红包大战’中度过的。”
这样的拜年方式自然比古时简便不少。过去,亲友投笺互拜需要差人登门问候,家里的小辈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
梁实秋也曾在文章中抱怨当年拜年之麻烦。按他的形容是,“硬着头皮穿上马褂缎靴,跨上轿车,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而如今的拜年则多是乘车出行,远途拜年也因高铁开通而不再困难。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老家在不同城市,往常“只能在一家待着”。随着出行越来越便捷,今年春节她要准备“年三十、初一在他(丈夫)家过,大年初二就到我家,给我爸妈拜年。”

不回家也要拜年
对于过年难以回家的人来说,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和家人的距离并没有这么远。
因为农历新年时并不放假,在美国留学的马帅已经三、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他告诉记者,往年过年时,自己都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聚聚。
“因为有时差,国内过年时正是我们这上午。大家就起早去一个同学家里包饺子、看春晚直播。到了零点大家就各自给家里视频,中午正好一起吃饺子,互相拜年。”马帅说。
除了视频拜年,在国外工作的天浩每年还会把自己购买的“年货”快递寄回家。虽然身在海外,但他还是沿袭着买年货的习惯。“过年前都会买些好吃的、好玩的,寄回家里。”
他觉得,自己不能回家,买年货也算是“一份心意”。“其实每年都会回忆起过去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妈妈带着我去买年货、大年初一拜年……”
“年俗不会消失,它们只会以新的形式去焕发光彩。”几日前在全球播映的Discovery纪录片《华人新福年》中这样说到。(应受访者要求,部分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拜年 大年初一 千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