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指路大王”谢亮:“别人喊谢谢我就开心”
“指路大王”谢亮 “别人喊谢谢我就开心”
2008年,谢亮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受访者供图
姓名:谢亮
性别:男
终年:87岁
去世原因:病逝
主要事迹:在东直门公交站附近义务指路16年,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
为什么要上街给行人指路?
老谢讲过两次经历。第一次,他在积水潭医院附近找公交站,向路边摊主求助,问了三遍,对方一声不响。第二次是个7月天,有位老太太扛着行李问他车站在哪儿,他得知对方已饶了一大圈儿,心想要是有人指下路,就不用走这些冤枉路了。
“指路就那么难吗?”2001年9月,七旬的老谢扛着写有“义务指路”的木板,出门了。
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路长在嘴巴上”,老谢成了活地图——他熟悉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的情况,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最忙时候平均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他本想着,坚持10年就满足了。但16年来,无论风雨寒暑,人们总能在东直门看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
很少有人知道,老谢本名谢亮。大多情况下,人们亲切地称他“指路大王”。2月21日,87岁的他肺部感染病逝。
“什么忙都帮”
决定上街“帮个忙”那年,老谢已是七旬老头了。
退休后,他住在东直门公交站附近的小区。这里人流量大,外地人也多,每次他出门,总能碰见晕头转向的问路人。
2001年9月,老谢找来一块木板,用红墨写上“义务指路”四个大字,就这么举着下了4楼,走完一条街道,再穿过一条马路,来到东直门公交站,耗时5分钟。
早上七八点,这里已经往来繁忙,他在站台找个角落站着,开始指路。
“一大早出门,下午四点多回家。”儿子谢宁(化名)记得,起初,父亲指路遭到母亲抗议:除了往返10分钟的路程,他在公交站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怕身体吃不消。
但老谢没有理会,反而越做越认真。
那时,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和路线,很多北京人也摸不清。
老谢把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抄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汇总。他还挤时间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记下来。
为了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每个车站老谢都要走上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回答问路人时,能准确到米。
一段时间后,他指路时的随身物品中,便多了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指路秘籍”。
谢宁回忆,父亲除了指路,也常常给行人提供其他帮助。有位40多岁的妇女,哭诉打工被辞退没钱交房租。老谢安慰一阵后,帮她扛着行李一路送到目的地,还付了车费。
见到举着牌子乞讨的,老谢也会伸援手。谢宁曾提醒他小心被骗,老人却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多骗子,万一帮到人家了呢?”
他常跟家人念叨,指路这么多年,最感动的不是一句句“谢谢”,而是他曾借钱给一个自称没钱坐车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回来还钱。
最忙时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老谢指路的第三天,张大姐决定跟他聊一聊。
她当时是东直门附近一所学校的老师,东直门公交站是上班的必经之地。“九月份,走几步就出汗。我连续三天看到这个大爷在公交站指路,觉得很感动。”
张大姐印象中,老人穿一件汗衫,一米七左右的个头,身材瘦小,脸晒得红扑扑,一手举着指路牌,一手拿着小本儿。“找他问路的人特别多,都排队了,我在边上等了20多分钟,他才有空跟我搭话。”
她问老谢“辛苦吗”,他只一笑,“多喝点水就好了嘛。”
谢宁也记得,时间久了,父亲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更起劲。“大风大雨天都要出去,饭都没法按时吃。”
觉得在人群中指路不方便,老谢干脆搬来一张木桌,放在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的墙边,在墙上挂一张北京交通地图,再撑把遮阳伞,开始“摆摊”。
有人做过统计,他平均每天要为1500人指路,碰到节假日,一天有三四千人前来问路。指路站点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就接待一位咨询者。
指路不易。谢宁回忆,父亲的指路摊位固定后,除了早出晚归,还会遭到一些黑车司机刁难甚至威胁。“那时公交站混乱,很多黑车蒙骗外地人拉活儿,父亲指路影响到他们的生意。”谢宁记得,那帮人为了赶他走,经常骂人,甚至要动手。
家人都很担心,但老谢却不害怕,“我在做好事,有什么可怕的?”
张大姐也见过这种场景,碰到别人来为难时,老谢就不予理睬,继续指路。“时间久了,这些司机也习惯了他的存在,甚至还有来表达敬佩的。”
慢慢地,老谢指路成了东直门一道风景。2006年,东城区将他评选为年度十大感动人物之一;2007年获得全国道德楷模入围奖和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他成为火炬手,接过圣火奔跑在他熟悉的马路上。
有人称他“指路大王”,老谢开玩笑地回应说,“我姓谢,每天有很多人谢我,别人喊谢谢我就很开心了!”
年近8旬学英语为老外指路
老伴去世后,老谢一直独居。谢宁为方便照料,多次劝父亲搬到自己家同住,却都被拒绝。
理由每次都一样,儿子家离公交站太远,他不愿每天花几个小时在路上。谢宁欣慰的是,老爷子身体还算硬朗,脚力也好。“年过80还能健步如飞,每天爬楼梯,走起路来我们撵他都费劲。”
在熟人看来,晚年的老谢,似乎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指路。一到指路站他就开心,就笑。
张大姐每次路过,总能看到满脸笑容的老谢,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个小时。一次,她邀请老谢去给学生讲课,他拿出年轻时的军装照,孩子们起哄夸他帅,老谢眉角一扬,“那当然!”
高玉红是老谢最早带出的志愿者之一,虽然岁数相差过半,但两人相处得很好。“老爷子很乐观,爱开玩笑,跟年轻人甚至小孩子都能打成一片。”志愿者们在一起,都喜欢喊他“谢老”,他一听就乐,“你们怎么老是谢我。”
2006年,老谢在东直门有了一处义务指路亭,老张、老王、老刘们开始“上岗”。再后来,不少学生团体、青年志愿者也加入进来,指路点变成指路队,小小的蓝色岗亭热闹起来。
一起指路多年的老梁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指路点一下子多了很多外国人,老谢便萌生学外语的想法。老梁年轻时有英文底子,老谢没少麻烦他。“一句句死记硬背,每天说一些to、bus之类的英文,常常把大家逗乐。”
去年底,一向身体硬朗的老谢突然病倒,几个月后离开人世。
2月23日的追悼会上,一批身穿马甲的指路站志愿者前来送行。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青年,送完老谢,他们回到东直门那间小蓝亭内,继续坚守。
义务指路站设就在公交站附近十字路口的拐角处,约10平方的白色铁皮房,一米多高,窗台伸出一排扶手,以便行人问路。附近数十米宽的车道上来往繁忙,多辆公交车、出租车在此停靠,一批批拉着行李的人下车,各自散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明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指路 晚年 开心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