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入“蚓” 深还田 秸秆成了热门资源
新华社长春3月21日电 题:入“蚓”腹 深还田 秸秆成了热门资源
新华社记者 郭翔 张博宇
一地没脚厚的沃雪,一片裸露着的耕地,几排高高的草堆,一眼望去,王文东的养殖基地跟普通的耕地别无两样。
“这个可不是普通的草堆,是我们收回来的秸秆打碎后跟畜禽粪便混合制成的饵料,它下面就埋着我的宝贝。”说了没几句,王文东就迫不及待地让人把草堆掀开。草一掀开,他抓了一把下层的泥土放在手上,轻轻一搓,就露出了几条欢快蠕动的蚯蚓,“就是它!”
王文东告诉记者,靠着这些蚯蚓,他把农民们视为“垃圾”的秸秆变成了“钱”。去年,他从周边农户手中收储了4万多吨秸秆,做成饵料后供给蚯蚓养殖,经过蚯蚓过腹化粪,这些秸秆就变成了极佳的有机肥原料,每吨可以卖到300元。
作为我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区之一,吉林省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4000万吨以上,如何将这些秸秆变废为宝,是近年来吉林省乃至我国其他农业大省都在研究的课题。“这几年吉林省推开全面禁烧秸秆后,我就琢磨着可以用秸秆来养蚯蚓。”王文东说。
王文东的蚯蚓养殖基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一处约300亩的普通耕地上,这些耕地一半用来种玉米,一半用来养蚯蚓,到了下一年再互换位置,这样休耕轮作的模式,让玉米和蚯蚓成了一对互利互惠的“好搭档”,既滋养了土地,又产生了可观的利润。
“基本上1.5吨秸秆加上0.5吨牛粪,就可以产出一吨蚯蚓粪,而蚯蚓吃完之后交配产卵,还会继续产生增量。”王文东告诉记者,如果把蚯蚓粪和蚯蚓全卖出去,一吨秸秆经过转化就能够产出325元的利润。
如今,在吉林省像王文东这样把秸秆当“宝”的人越来越多。
在吉林省乾安县,一车车打成捆的秸秆被送进了锅炉焚烧发电,为城市供热提供热源。乾安县聚太生物热电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义告诉记者,他们的秸秆焚烧一期项目投产后,年消化秸秆25万吨,这些秸秆产生的热能为乾安县城供热150万平方米,余热还被引进了蔬菜大棚,解决东北冬天吃新鲜蔬菜的难题。
在松原市宁江区民乐村,村民们经过专家的指导,坚持进行了四年的秸秆深翻还田。“秸秆还田后明显感觉到土地越来越有‘劲儿’了,去年我们少施了四分之一的化肥,但玉米单产却增加了30%。”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
“现在我们不担心秸秆多了怎么处理,就担心怎么保证稳定的秸秆供应来源。”王文东说。今年,他们公司计划跟周边的农户合作,托管一部分土地,公司负责种植、收割,卖粮钱给农户,而秸秆他们自己留下。
“下一步我们打算推出‘秸秆银行’的模式,根据农民家里的种植面积,计算出一年能出多少秸秆,然后给他一个虚拟的银行指标,农民随时可以在我这里把秸秆变现。”王文东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秸秆 蚯蚓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