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题:让“种子精神”深植广袤大地
新华社评论员
“他的追求里有无数的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去世数月来,人们对他的思念未曾消减,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回顾钟扬53岁的生命历程,他以对党的无比忠诚、对国家的深沉挚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
毕生以种子为业的钟扬,自己就是一颗“种子”。几十年来,钟扬用脚丈量巍巍雪原,用心攀登学术高峰,用爱培育科研人才,忘我耕耘、播种未来,像藏波罗花一般深深扎根大地,绽放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是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钟扬认准“只要国家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在青藏高原奔走50万公里,采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丰富的“基因”宝藏。一切从国家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正是怀着国家至上的使命担当,钟扬做了许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这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16年艰苦援藏,钟扬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探索出高端人才培养的援藏新模式。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钟扬在巨大的“海拔差”面前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科研和教育事业之中。“共产党员就要敢于成为先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宁做教师不做官的钟扬,眼里没有个人名利,却把事业看得很重。襟怀坦荡、心底无私,让他摆脱了名缰利锁,自由驰骋在科研创新的广阔天地。
这是甘当人梯、造福人民的赤子之心。钟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无论是在课堂、实验室,还是在雪山脚下、荆棘丛中,都是钟扬教书育人的岗位。他立志“要为祖国每一个民族都培养一个植物学博士”,每个学生都被他视为宝贵的种子,悉心培育播撒在祖国各个角落。他坚信“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在无数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火种。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从“两弹元勋”,到以黄大年、钟扬为代表的当代科研工作者,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拼搏奉献,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正因为有众多埋头苦干的“种子”,中国脊梁才得以挺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创新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才得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呼唤千千万万钟扬这样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向钟扬同志学习,发扬“种子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大地 种子 种子精神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