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睡莲茶几:“木石前盟”的现代演绎

睡莲茶几
1883年,克洛德·莫奈搬进了塞纳河畔的一座庭院,他将谷仓改为画室,把庭院变成花园,在此风景中住下。庭院中的池塘是莫奈最钟情的地方,春夏秋冬,阴晴云雨,他用画笔记录了池中睡莲的变幻光影。自此至他去世之前,《睡莲》系列作品他画了近200幅。
百年后,在木智工坊的办公室里,睡莲茶几的设计手稿初次面世。在材质选择上,莫奈对光影和色彩的描摹让木智工坊的设计师着迷,由此联想到一种画面同样似真亦幻的材质——大理石。
材质:厚重却愈加轻盈
众所周知,大理石纹理华丽、光泽温润、质感细腻,自古以来都是奢华生活方式的代言,因此这一材料的热度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
“木石前盟”古已有之,据《明式家具研究》记载:在明及清前期家具中,石材锯开成板,用作桌案面心。在睡莲茶几的设计中,设计者想要木、石元素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木制成框架,美在工艺、细节与雕塑感;石制成面板,坚固耐用,让居室空间流光溢彩。
构想是美好的,难度在于:如何将厚重的大理石变得轻盈?传统的大理石家具虽然高贵,有时却难免显得太“古典”,与现代的软硬装环境难以兼容。如何用设计赋予这种传统石材以时尚格调,如何用“厚重”的大理石打造“轻盈”的睡莲,都是木智工坊想要解决的问题。
大理石越薄,对技术加工水平要求就越高。再三斟酌后,木智工坊最终选用超薄天然大理石作为面板。这种以天然大理石为面材、以轻质材料为基材的材料在19世纪末便被用在古罗马竞技场中,此后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基本固定大理石为面材、铝蜂窝为基材,此后大理石更日趋轻薄。
设计:“收摄”的巧妙运用
为了让茶几能够看起来轻、薄、巧,设计师还把艺术化的设计延伸到木智工坊已有多年经验的木材上面。
中国水墨画里巍峨挺拔的高山,很多时候都会隐没在氤氲云雾里,这种艺术手法叫“收摄”。在睡莲茶几的设计上,木智工坊也运用了这种艺术风格。
茶几的实木边框由整块厚重的木板嵌接,但斜切面的运用以及细节处的精妙设计,让原本厚实的木板在视觉上给人以轻巧、灵活的感觉。
睡莲茶几中使用的超薄天然大理石只有3毫米的厚度,石材整体重量仅为普通天然大理石的1/4。茶几实木面板设计成画框的形式,将大理石牢牢框住,而画框的倾角固定住了视线,使用者看不到厚度,故而感觉轻盈。
此外,桌腿的设计也让睡莲茶几获得了更为轻灵的外形。这四条木腿有着渐变的曲面设计,相比简单的切割风格,视觉上更有形,并自带光影效果。
美感:木与石各取所长
在睡莲茶几中,“木”与“石”各取所长,它因此成为了“金石木作”系列家具的发轫,此后的露珠茶几、功夫茶几等,均借鉴了睡莲茶几的设计思路与生产经验:“木”是框架,独特工艺保留了细节,如雕塑般糅杂力与美。“石”是面板,以创新材质呈现自然肌理,触之硬朗,观之灵动。
由睡莲茶几概念引而创作的睡莲边几,在美感上也是一脉相承。实木与大理石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对比效果:平整光滑与肌理分明,冰冷高贵与触手温润,盛光影于表面与吸收入木纹等。两种材质的碰撞,赋予这件作品以现代感及近乎百搭的特质。
编辑:杨岚
关键词:茶几 睡莲 大理石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