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老农”春耕时节尝“新”记
新华社武汉3月30日电 题:“老农”春耕时节尝“新”记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春耕时节,阡陌农田轻披新绿。湖北枣阳市七方镇梁家村绿油油的麦地上空,盘旋着一架无人机,所过之处,“薄雾”轻轻洒落……
“这是在给小麦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有了这家伙,活可轻松多了。”田埂旁,饶长华一边看着无人机来来去去,一边和记者交谈着。
中等身材,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56岁的饶长华是枣阳市隆兴园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理,与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他,喜欢“老农”这个称呼。如今,这位“老农”在田间地头尝试起了新鲜玩意儿。
“看!又飞起来了!”记者抬头看去,只见补充完农药,换好电池的无人机再次起飞,时而疾行,时而徐徐转弯……
“通过一个手机大小的操作器,提前设置好航线、飞行速度、高度、喷洒量,剩下的就交给它了。”虽然接触无人机不久,但饶长华没少花时间去了解这“新伙伴”。
“别看这家伙块头不大,每次起飞就可以携带8公斤农药,一天喷洒500亩不在话下,抵得上三四十个劳动力。”他说,植保是农田里的“苦活”,传统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施药人员在田里来回走会伤到幼苗。相比之下,植保无人机速度快,对农作物伤害小,无人机产生的风力还可以掀开农作物,让农药喷洒均匀,综合防治效果好。
差不多一小时,近百亩麦地就完成了施药。记者凑近瞅瞅被喷洒过的小麦,表面都均匀地附着药液。“像我们合作社有近600亩小麦地,但地块比较分散,请10多个工人至少得忙三四天才能完成,无人机一天就干得差不多了。还避免了人员暴露于农药中,提高了作业安全性。”饶长华说,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用工成本又大幅上升,传统的人工喷施农药已无法满足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需求。
在饶长华看来,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最大的好处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过去农民打药,背着工具从早忙到晚,人被绑在了土地上。如今,只需要打个电话,按一个键就可以完成。
十多岁的时候,赶着牛犁地,人背秧苗、肥料;二十多岁时,用上手扶拖拉机犁地;后来,农用机械越来越丰富,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一步一步都实现了机械化……没离开过土地的饶长华一路见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老农 无人机 春耕时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