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为“雪龙”船插上“翅膀”——记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
新华社“雪龙”号4月7日电通讯:为“雪龙”船插上“翅膀”——记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
新华社记者白国龙
4月7日,正搭载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返航的“雪龙”船顺利穿过西风带和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开始在风浪较小的海域平稳航行。船载的“雪鹰12”和“海豚”两架直升机此时静静停在尾部的机库里。
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两架直升机共配备了来自海直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8名机组成员。他们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
据多次参加南极科考的直升机机长梁高升介绍,“海豚”直升机就像小轿车,主要运送人员,而最大起飞重量达12.7吨的“雪鹰12”直升机就像大货车。不过,直升机在南极科考中的作用并不只是送人运货这么简单。
2017年12月4日,“雪龙”船在罗斯海被大面积的密集浮冰围困,动弹不得。关键时刻,科考队派出“海豚”直升机从空中探察冰情,找出相对松薄的冰区,使“雪龙”船破冰脱困,及时赶到南极恩克斯堡岛。
抵达恩克斯堡岛后,科考队发现近岸的陆缘冰很多,无法按原计划用小艇卸运物资,于是决定通过“雪鹰12”直升机吊挂,将可以空运的建站物资装备先期部署上岛。
“尽管产自俄罗斯的‘雪鹰12’直升机最大可以机外吊挂5吨物资,但全靠直升机吊挂运输,作业量陡然翻倍。”直升机机长杨佃良说,为了节约时间,他们连续奋战,将货物合理搭配,使直升机每一趟吊挂重量都达到饱和。两天内,就用直升机完成了新建站第一阶段340吨物资的运输。
那两天,“雪鹰12”直升机在“雪龙”船和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区之间飞得特别快。直升机侧倾着机身,一边转体掉头,一边加速攀升,旋翼在阳光下划出炫目的光晕,场面相当壮观。
2017年12月28日,“雪龙”船穿越中山站外围浮冰区时,被阻隔在中山站38公里外厚厚的陆缘冰区无法再前进。这38公里,创下我国中山站卸货最远距离的纪录。
“雪鹰12”直升机再次出动,吊起货物飞过大片的海冰和横亘的冰山,完成了一次次南极空中运输。
“南极飞行难度比国内要大,茫茫冰雪中,飞行员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梁高升说,吊挂作业在直升机飞行中属于高难度科目,尤其在“雪龙”船边近距离作业,直升机旋翼吹吸的气流容易引起乱流,因此必须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根据风速、风向,合理判断从哪个方向进入货物上空。同时还要对货物重量和体积进行合理判断,以考虑飞机的剩余功率是否足够。
年轻的直升机副驾驶员迟晓杰说,卸货期间,他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准备,最晚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中间只有吃饭和加油时可以短暂休息,人和直升机几乎都达到了极限工作量。
除了技术精湛的4名飞行员,直升机在南极的安全顺利飞行,更离不开4名机务人员组成的机务组。每次直升机起飞前,机务组会进行130多项细致的航前检查。在停机坪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刘晓平仔细检查驾驶舱航电设备,李斌爬到直升机上部的发动机舱查看动力系统,孙帅帅一丝不苟地检查旋翼是否损坏或结冰,姚平博则趴在机身底部检查吊挂设备。
“直升机飞行受天气、气流等多种影响,有时一个小疏漏就可能造成巨大安全隐患,我们的职责就是确保直升机绝对安全,”姚平博说。
“雪龙”船返航途中,机务组仍坚持每天去机库4次,对直升机的固定情况等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据统计,本次南极科考期间,“雪鹰12”直升机共飞行95小时,吊运906吨物资,运输人员237人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50小时,飞行192架次,运送人员791人次。
第一次来南极的副驾驶员华伟龙时常谈起自己驾驶直升机从“雪龙”船缓缓升起时激动的心情,不仅因为能从高处领略极地风光,更因为身为飞行员的自豪——他们为“雪龙”船插上“翅膀”,成为中国南极科考不可或缺的力量。
编辑:秦云
关键词:“雪龙”船 第34次南极科考队直升机机组


九绵高速现崖墓群 1600年前制陶业已很发达
印尼沉船事故搜救工作持续进行
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开工
日本大阪地震后民众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挪威试飞电动飞机推动其商用
大连出现平流雾美景 星海广场宛如仙境
湖南安仁发现大量冰臼群 距今200万年历史
英国皇家赛马会首日 淑女“帽”美如花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