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这里农家乐为啥这么火
走进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一间间民宿里透出饭香,老板娘热情地吆喝着;村民骑着电瓶车,载着瓜果蔬菜等食材在山道上奔走……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显得热闹非凡。
谁能想到,早些年龙门村守着青山没钱赚。因交通不便,茶叶和山果只能带来零星收入。全村1006人,有400余人在外打工,是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超过60万元。变化从何而来?
有山水有文化,人气旺起来
发展脱贫产业,得先练“内功”。前几年,村里开展垃圾分类、农趣庭院等建设,村庄面貌一新。环境好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山水再好,没有文化融入,乡村休闲游就没有灵魂。”村支书汪德刚说,山水好的村很多,凭什么游客一定要到这儿来?得发掘地方文化,让山水因文化而灵动起来。
龙门村在危旧房改造中,保持了原有的徽派建筑风格,恢复了“溪环玉带”“龙潭虚泽”等龙门古八景。全村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后,一个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的村落出现了。
15年前,20岁的村民余昌山离开家乡,到台州打工,从一名杂工做到了酒店厨师长。前几年,他毅然返乡创业,租下亲戚的房子办农家乐。仅仅2016年下半年,就赚了几十万元。
客栈火了,人气旺了。如今,龙门村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人次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115元增长到2017年的1.9万元。
走进龙门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民宿外一面面整齐划一的“龙门客栈”招牌。
农家乐发展伊始,村里统一思路:靠单打独斗的“土路子”行不通。村集体成立九溪龙门旅游开发公司,统一管理、宣传、服务、分配客源,避免了无序竞争。
为提高村民的管理水平,县农办邀请旅行社老总讲课,从房间改造到内部装饰,从菜品设置到客房打扫……详细为农民传授“实战”经验。
全村富了,才是真的富。龙门村实行“1+X”的结对模式,让农家乐经营者结对蔬菜提供户、农副产品提供户,生意好的能结对5户以上。
村民余广群是龙门村第一个农家乐创办人。他和邻居余云英结成对子,聘请余云英做厨师。现在,余云英自己也办起了农家乐,又结对了好几家农户。
村干部带头干,全村拧成一股绳
发展乡村旅游,少不了村干部的带头。前期,龙门村专门聘请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对全村进行规划设计。“看村干部把村里角角落落都跑遍了。当初还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村民们笑言。
为了劝说村民们办农家乐,村干部费了不少心思。5年前的那次村民大会,大家记忆犹新。
村干部起初信心满满:县里有扶持政策,大家早点办农家乐,早赚钱。村办公大楼却突然安静了。村民们的眼光投向当时的村主任余广群。余广群说:“我盖房子还欠着23万元呢。”
“吃螃蟹”没人带头可不行。看着大伙儿期盼的眼神,余广群带头开农家乐,龙门村第一批共9户农民跟着报了名。
村两委干部实行值班班长制,村两委干部分成7个班,每班1个班长和4个组员,处理每日村内事务。
党员也动了起来。龙门村党支部实行“党员邻里阵地”,为全村的37名党员和8名入党积极分子划分责任区,每位责任人不但要主动做好自家的卫生保洁,还要负责联系邻里周边农户的邻里和谐、环境卫生等工作。
截至目前,龙门村53家民宿经营户与村内的179家农户全部结对,农户为民宿经营户提供高山蔬菜、土鸡、清水鱼、笋干、野蜂蜜等40余种农副产品,还能到农家乐打工,赚双份钱。
龙门村村民很自豪:“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已成为现实了。现在,他们有了新目标:未来五年内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记者 方 敏)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农家 龙门村 村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