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走出去全是好办法”
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
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
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无论作画还是干其他事情,都需要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打好深入基层的基本功,修好实践问道的必修课,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务实干事的责任担当。
现实中,“戴嵩画牛”式干部不在少数,习惯“纸上得来”、自恃才学过人,俯不下身子、迈不开步子,忙忙碌碌赶场子、坐在机关拍脑子。“观物不审”式考察也有许多,蜻蜓点水浮在面上、走马观花飘在空中,心神浮躁不宁、足迹缺泥少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走出书斋,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必然犯常识性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瞎指挥、乱弹琴,到头来徒令基层疲劳和厌倦,徒使群众抵触和耻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因为疏于观察、脱离实际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贻误一方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苏轼赴密州任上遇到蝗灾,当地官吏漠然置之,认为未构成大的灾害,有的甚至说什么“蝗虫飞来,能为民除草”。苏轼并不轻易采信,实地调查发现蝗灾危害甚深。怀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愧疚之情,他并没有让救灾工作止步于上奏公文中,而是吸取各地百姓灭蝗经验,身体力行带领密州百姓消灭蝗虫。就这样,蝗灾得到初步控制。苏轼灭蝗的故事充分说明,一事当前,必须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向群众请教,向实践求解,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观物不审”。
“窝在办公室一团麻,走出去全是好办法”,一位到基层调研的干部的深刻感触,源自一桩生动案例。社区里有一处供老百姓娱乐的棋牌室,少数吸烟者在打牌时吸烟,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济于事。召集社区群众共商对策,大家提议,一旦有人吸烟就关门整顿。这一招果然奏效,吸烟者意识到不良习惯给众人造成困扰,主动提出不再吸烟,社区棋牌室从此清新起来。这提醒我们,调研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工厂车间,更需要洞若观火详察、刨根问底深究、打破砂锅问道。惟其如此,才能把方法研究透,把本领学到家,把问题解决好。
郑板桥画竹,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皆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有人请教画竹诀窍,他却说:“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党员干部定可以从民声中汲取治理智慧、从民意中检验工作实效,明为官之道、成发展之业、解“赶考”之惑,向时代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苏轼 走出去全是好办法 群众 观物不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