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汪尔康:把科研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汪尔康在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52年,风华正茂的江南才子,义无反顾踏上北上的列车,投身建设东北的大潮中,成为我国电分析化学开拓者。
转眼,青葱少年已满鬓斑白。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仍坚守每天到实验室,对科研的热情一如当年,这位来自江苏的科学家已在东北扎根了60多年。
六十年如一日,汪尔康将研究作为一种兴趣,笔耕不辍,加班成了常态。
“电灯为什么会亮?”“留声机怎么会响?”汪尔康从小拥有一个科学梦,他爱思考,喜欢钻研,没有正式读过小学、初中的他,凭借天赋和努力,不满16岁就考上了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上海或回家乡工作,而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东北,踏上了科研之路。
为了培养科技人才,组织还选派汪尔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留学,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海洛夫斯基主攻当时新兴而中国科技界很少有人问津的极谱学。每当节假日,同学们结伴去游览山水名胜,他总会钻进实验室和图书馆,把全部时光用在学习和工作上。
临近毕业,当导师再三挽留这名刻苦的中国学生留下来时,却被汪尔康直接拒绝了,理由只有一个——祖国需要我。1959年,汪尔康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我国分析化学。
上世纪70年代,他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他成功研制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商品水平的多功能新极谱仪。90年代,他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扫描探针和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的研究……他的研究得到国际公认,更推动了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水平不断进步。
至今,汪尔康已获得国家、院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8项、国际奖2项;申请专利公布40项;发表科技论文900多篇,其中SCI收录800多篇。2017年他获得了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在业内,汪尔康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
尽管已成为化学大师,但汪尔康却从没有一刻停下来,依旧严格要求自己。
汪尔康和妻子、中科院应化所研究员董绍俊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今年春节,汪院士和妻子又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中科院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逯乐慧说,汪老师的爱人董绍俊也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应化所研究员。这已经不是两位老师第一次这样过节,“只要不出差,他们基本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实验室——家,三点一线;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休息日。这就是汪尔康和董绍俊坚持了60多年的习惯。“就算是出差旅途,无论是飞机上还是火车上,我们上去都是赶紧补觉,可是老师却不知疲倦,不是看文献就是修改学生的作业。”逯乐慧说。
“哪里会觉得枯燥,做研究就是乐趣。”汪尔康说。
所谓大师,不仅自己业精于勤,汪尔康还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继续在祖国深耕。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他培养莘莘学子的载体。这个实验室是汪尔康和同事一手创办起来,是我国电分析化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无论这些学生身在何处,都要时刻想着祖国,为国家作贡献。”汪尔康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
做科研时,汪尔康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研究员;日常生活中,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
今年春节前,汪尔康患了感冒,汪尔康的学生、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李敬听后赶到诊所,看到了让她心疼又动容的一幕:老人一手打点滴,一手还在翻文献。
去年,汪尔康生病晕倒,医生建议住院休息,可第二天有个会议,他还想出差过去,学生们不得已把他的身份证扣下了,还挨了他的批评。
纯粹,严谨,执着……很多同行评价汪尔康“把科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作者:孟含琪)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科研 生命 院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