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在井冈山感悟信仰的力量
在井冈山星罗棋布的革命遗址参观,墙上一张张肖像照下是简单的生平介绍,看得越多,心愈发一揪一揪地疼:他们生卒的“卒”,大多是1928、1929、1930、1931……这些在20多岁、30出头就牺牲的烈士,永远凝固在一张张清晰度并不高的黑白照片中,有些人,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他们是一群有着浓重悲剧意味的英雄:他们播种,却不问收获。他们为了胜利而奋斗,却没有等到胜利的时候。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
死亡,始终是人类的终极恐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常说“好死不如赖活”,“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80多年前,聚集在井冈山的这群年轻人,是什么让他们不畏惧死亡?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价值,超越了死亡?
一
1930年5月,井冈山莽莽苍苍的山林中,红军著名将领张子清溘然长逝,年仅28岁。
古希腊悲剧中,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无敌的英雄阿喀琉斯,浑身唯一一处“死穴”是他的脚跟,结果被帕里斯一箭射中此处而死去。张子清的致命伤,也在脚跟。1928年3月,毛泽东率部下井冈山迎接朱德。4月18日,在草铺湾追击逃敌时,张子清左脚踝骨中弹负伤。10天后,朱毛会师。因为缺医少药,张子清脚踝骨中的子弹一直未能取出,伤口感染,他坚持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但因为伤势太重,这位参加过秋收起义、辅佐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年轻将领,长眠在这片大山之中。
张子清是湖南桃江人,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张建良先后参加了同盟会和湖南新军,当上了江道区少将司令。张子清文武双全,他本来可以凭借父亲故旧的关系,到美国留学,却走上了井冈山。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初期,张子清率部作战大小上百次,多次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堪称毛泽东的“左丞右相”。张子清在红军中的地位如何?毛泽东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两个团)师长时,张子清任参谋长兼一团团长;朱毛会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下辖三个师,张子清任11师师长兼31团团长,此时,林彪还是一个营长。
熟悉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的人如今说起张子清,都会叹息:假如,当时有一针青霉素就好了;假如,张子清不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必是元帅……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多“假如”?
假如卢德铭没有牺牲?
卢德铭,四川自贡人,由孙中山亲自推荐入黄埔二期,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后又升任团参谋长。秋收起义时,他是总指挥。在起义部队遭到挫折时,他坚持支持毛泽东改变攻打长沙、转向山岭中进行武装割据的主张,支持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江西萍乡芦溪县,为掩护部队前进,卢德铭被敌军一颗子弹击中右胸后牺牲,年仅22岁。毛泽东痛惜不已,叹道:“还我卢德铭!给我3个师也不换。”
假如王尔琢没有牺牲?
王尔琢,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一期生,1927年,他参加北伐,时任团长,蒋介石派人游说他:只要加入国民党,就擢升军长。他拒绝了,参加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屡立奇功。1928年8月25日,王尔琢追赶被叛徒袁崇全裹挟的两个连,将他们劝回了红军队伍,但自己却遭袁崇全开枪射击,英勇牺牲,年仅25岁,时任红四军参谋长。
假如王良没有牺牲?
王良,重庆綦江人,黄埔五期生,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他作为连长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毛泽东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后来他作为师长,全歼敌军第18师,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毛泽东又写下“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932年,他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时被冷枪击中牺牲,年仅27岁,时任红四军军长。
假如他们没有牺牲:黄公略、伍中豪、刘畴西、王展程、宛希先、何挺颖、寻淮洲、刘作述、刘辉霄,还有年仅24岁便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的朱云卿?
……
真的是巨大的牺牲:井冈山斗争时期,48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苏区时期,兴国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有9.3万余人(正式参加红军的5万多人),牺牲的烈士共5万多名,有姓名可考的23179名,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12038人,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官兵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党员人数400多万,牺牲的党员烈士也近400万……
今天,在宁冈茅坪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8年5月)旧址,墙上悬挂着当年43名出席代表名单。新中国成立后,名单上只有7个人还活着。
二
在战争年代,生存,还是死亡,偶然性很大。读井冈山那段历史时,不时会想起“命运”二字。冲锋时,撤退时,或者,就是在行军的时候,敌人一排枪打过来,有的人中枪了,年轻的生命就此凋谢;有的人没有中枪,此后成了开国将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军衔,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群体,可谓将星璀璨:十大元帅中有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林彪5位,十位大将中有粟裕、谭政、黄克诚3位,还有14位上将、20位中将、众多少将……这些还不包括一大批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在新中国成立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等人。
但就在这一次授军衔前,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提到段德昌这个名字时,毛泽东顿时两眼泪花,汇报不得不改日进行。段德昌是湖南益阳南县人,1921年就与毛泽东结下真挚友谊,他与贺龙、周逸群一起创建了湘鄂西苏区,他还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26岁就当上了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被誉为“常胜将军”,遇难时年仅29岁。
毛泽东本人,在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时期,也多次遇险:1927年9月,在前往指挥秋收起义的路上,毛泽东被地主武装团防队抓住了,准备押往民团总部处死。若干年后,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述了自己脱险的经历:“我曾向一个同志借了几十块钱,我想用它贿赂护送兵来放掉我。那些士兵都是雇佣的兵,他们并没有特殊兴趣看我被杀,所以他们同意释放我。但是那个解送我的副官不肯答应,因此我决定还是逃走,但是一直到我距民团总部二百米的地方才有机会。在这个地点,我挣脱了,跑到田野里去……”追兵过来搜索,差点就发现躲藏在草丛中的毛泽东,直到天黑才放弃。毛泽东光着脚连夜翻山越岭,才脱离险境。
在江西瑞金叶坪,毛泽东居室外有一棵大树,敌人飞机扔下的一颗炸弹,居然悬在树上没有爆炸,今天,当地人把一颗炸弹模型挂在树上,来纪念那个有惊无险的瞬间。在长征路上,毛泽东率军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时,遭遇空袭,敌机扔下的炸弹这次炸了,警卫员胡昌保将毛泽东推开,自己牺牲了,轻易不流泪的毛泽东,此刻泪流满面。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1929年2月2日凌晨,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人差点集体遭遇不幸。
当时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一路转战至赣南的寻乌县,在圳下村宿营。2日凌晨,敌军突然冲了进来。枪声响起来时,毛泽东刚醒,敌人的先头分队已越过了他的住房。粟裕后来回忆说:“凌晨,我们受到刘士毅部的突然袭击。那次第二十八团担任后卫,林彪当时担任第二十八团团长,他拉起队伍就走,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和军直机关被抛在后面,只有一个后卫营掩护,情况十分紧急……”
毛泽东反应迅速,听闻枪声后,趁拂晓昏暗,敌人不注意,立刻带领前委机关和手枪班越过居所旁边的小溪,撤往村东南的山上。陈毅、江华、谭震林等从前门冲了出去,战斗中,陈毅险些被俘虏,一个敌人揪住了陈毅的大衣,陈毅顺势把大衣脱下盖住敌兵的整个头部,飞快地跑走了。
朱德被敌人包围,激战后只带着一个警卫突围了,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为了掩护朱德,手握双枪,边打边退,不幸腿部受伤被捕。她后来遭受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2月12日,被敌杀害于赣州卫府里,时年26岁,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伍若兰是湖南耒阳人,牺牲时还带着身孕。残忍的敌人把她的头颅挂在了城墙上,后来放在一个竹筏上顺赣江而下“沿江示众”,并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朱德一直怀念伍若兰,粟裕回忆说:“我们看到朱军长把伍若兰同志为他做的一双鞋子一直带着,很受感动。”
圳下战斗,惊险无比,差点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命运。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感慨道:“那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后来消灭八百万蒋介石军队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领袖们,差一点儿就被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包了饺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过一次次生死考验的胜利者,其实也是幸存者。巾帼英雄曾志晚年在病榻上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名字就叫作《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她也参加过圳下战斗。1998年,曾志逝世后,骨灰安葬在井冈山小井一处小山坡上,不远处,就是当年她工作战斗过的红军医院,以及惨遭敌人杀害的130多名战友的集体墓穴。
三
1929年5月3日下午,井冈山脚下的莲花县,35岁的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在刑场不断怒斥敌人、发动群众,敌人暴跳如雷,用匕首割掉刘仁堪的舌头。他浑身是血,无法言语,却用脚趾头沾上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几个大字。
中共党史军史上有许多类似这种壮烈的瞬间,用自己的死,来接近奋斗的目标。
坚信革命能够成功,坚信自己的奋斗有价值,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铺路石——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蔑视死亡、超越死亡的原因。
“我这样做,为的是革命,你以后会明白的。我走的是正路,虽然这条路我走不到头,但最后一定有人走到头!”——这段话,是肖国华在狱中对妹妹所说。肖国华是江西省吉水县人,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共井冈山党组织创始人龙超清的入党介绍人。她家境优越,父亲在江西教育界有超卓地位。她被捕入狱后,家人各方奔走,监狱答应:只要她在自首书签字,就能保释。但她拒绝了,她认为信仰比生命更重要。她被残忍杀害时,年仅30岁,孩子还不到3岁。
像肖国华这样的出身,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她3岁就由伯父作主定下亲事,6岁被迫穿耳缠足,在南昌读师范期间,却被逼着辍学提前与半痴呆的富家子弟结婚……她在黑暗中无法呼吸,渴望打破这个旧世界。她信仰共产主义,宁肯死,也不放弃信仰。
当年,汇聚井冈山的,有赤贫的工人农民,也有留学生、大学生、富家儿、官宦子弟……明明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无比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道路,但他们毅然走下去,因为这是一条信仰之路。
1936年春,28岁的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在突围中身负重伤,不愿被俘,拼死搏斗,被敌人割断了脖子。
蔡会文是湖南攸县人,蔡家堪称当地首富,但他成了“叛逆”,革命从自家开始,开仓分谷,由此带动了攸县的农民运动。参加秋收起义后,来到井冈山,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红军将领。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战斗,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他与战士谈心,拿自己举例:我是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搞革命,完全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家里搞家业,享清福,可为什么偏偏要钻进深山吃苦?就是因为我相信共产主义,我要为它的实现奋斗终生。现在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处于低潮,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动摇叛变……蔡会文牺牲后,他的忠骨至今都未能找到。
红军将领胡少海也出身于湖南宜章的首富之家,是县城人人羡慕的胡家“五少爷”,却因从小目睹社会不公平、穷人命运悲惨而发誓要改变中国。1928年1月,他利用自己“五少爷”的身份,与朱德里应外合,打下了宜章城。他的首富父亲暴怒,登报以五百大洋缉拿“孽子”。胡少海并非不孝顺父亲,但人的出身和时代都不能选择,他告诉前来劝说的弟弟: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投身革命的家,跟着共产党去扫清天下的不公。1930年8月6日,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在前线中弹牺牲,时年32岁。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不是一个利益集团,而是一个“价值观集团”:有着共同信仰,共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那么多人,在生与死的关头,在苟且偷生与坚守信仰的抉择中,甘愿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放弃宝贵的生命,甘愿成为共产主义的殉道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在《走读井冈山》一书中写道:“在井冈山,毛泽东硬是用信仰,组建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愿意革命的留下,为革命吃不了苦的,为养家糊口的,不愿意革命的,你都可以回去,发路费给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追求?自觉自愿。你不认同信仰,不强迫你,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认同了,那就留下来,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来实现这个信仰。”
1934年冬天,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在江西兴国县长冈乡一座山崖被敌人团团围住,他打光子弹,拒绝诱降,纵身跳下山崖前,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信仰为什么会有力量?人生短暂,但信仰能够让人的生命价值,超越死亡化为永恒。
这种力量一旦凝聚,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四
行走在井冈山,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知道自己的同志随时可能牺牲也甘愿牺牲,为什么自己偏偏还冲锋在前?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了陈毅安的信,这位红军骁将,写得一手好字,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最可笑的就是我去学炮科,你恐怕我去打仗而死了,没有什么价值;你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要教成爱国化,来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你的学生将来他没有爱人吗?父母吗?兄弟吗?他不是中国人吗?他就应该去血战吗?假若他的爱人死死地不要他去流血,那中国就无可救药了……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了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
这是陈毅安写给自己的恋人李志强的一封信,这位革命者的逻辑非常清晰:自己不流血,只希望别人去流血,那么,革命永远不可能成功。
肖像中的陈毅安,俊朗清秀,戴着眼镜,像个秀才。他是湖南湘阴人,黄埔四期生,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骁勇善战。李志强在长沙城里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就读,两人属于一见钟情。对于年轻人来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美好的爱情,让他们幸福不已。但在陈毅安心中,比爱情更重要的,是革命。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吗?我们绝对不是这样……”
他还写道:“最亲爱的妹妹,你不要畏难吧!十八层地狱底下的中国,今日也得见青天白日了。眼见得帝国主义军阀及一切反动势力快要到坟墓里面去。一钱不值的我们,也要做起天下的主人了。努力!努力!前进!前进!我们的目的地终会到达啊!”
1930年7月,因伤从井冈山回乡养伤并结婚的陈毅安,告别了新婚9个月的妻子,担任攻打长沙战役的前敌总指挥。7月28日清晨,红军占领长沙全城,此役消灭湘敌八千余人,俘虏团长以下官兵近三千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下的唯一省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敌军疯狂反扑,8月4日,在撤退中,25岁的陈毅安被敌人机枪子弹击中,彭德怀闻讯跑过来时,陈毅安已经停止了呼吸。
1931年3月,陈毅安牺牲8个多月后,李志强又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是陈毅安的手书,她欣喜万分,抽出信纸——竟然是空白的。她失声恸哭。丈夫曾与她相约:“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会托人给你寄一封不写任何字的信去,你见了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陈毅安给李志强一共写了54封家书,李志强悉数精心保留,终身未改嫁。他们的故事,在残酷岁月绽放人性光辉,更显悲怆。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如是感叹。他说:“有一种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来自历史的偶然,是利用对手的失误,利用国际形势提供的一些机缘。持这些说法的人应该看一看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艰苦卓绝历程。”
没有人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革命者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的爱和怕,但他们往往别无选择。
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女游击队长,写信总在落款处画一柄利剑。1928年6月,在一次突围中,她和丈夫陈芬同时被捕,丈夫的头被割下来装在笼子里,挂在耒阳城头“示众”三天。毛泽建被同志救出,但敌人很快反扑,她即将临产,只好藏匿在当地一位农妇家里,生下了儿子。她给他取名“艰生”,以纪念这艰苦岁月。由于孩子的哭声惊动了民团,毛泽建又一次被逮捕。
敌人抓到了毛泽东的堂妹,如获至宝,但如何威逼利诱,一无所获。敌人开始动用酷刑,仍然撬不开毛泽建的嘴巴。临刑前,毛泽建对前来探监的陈芬姐姐说:想见见儿子艰生。她不知道:因为没有奶吃,艰生早已夭折。陈芬的姐姐只能从老乡家借了一个婴儿送给她看。毛泽建抱着婴儿亲个没完,陈芬的姐姐不忍心告诉她真相,只能放声痛哭。毛泽建就义的时候,只有24岁。
胜利,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用看似时髦的“史上最牛创业团队”话语来诠释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是何等肤浅!
五
王尔琢牺牲后,红军在宁冈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拟就、陈毅手书了一副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这幅挽联,写出了如何告慰牺牲者:得到胜利!
那些衣衫褴褛、浑身血污的烈士,没有活到胜利的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但他们从此湮没于历史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牺牲,不仅让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之中取得惊天动地的胜利,更给颓丧萎靡已久的中国注入精神力量,让渴望摆脱屈辱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
用毛泽东的诗性语言,那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井冈山 毛泽东 牺牲 信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