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海内外各界追思著名侨领林文镜:贡献与风范长存
“林文镜先生是海外闽籍乡亲的杰出代表,也是广大海外侨胞的杰出代表。”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在林文镜追思告别会上说,“斯人已逝,其贡献与风范长存!”
7月2日,著名侨领、华人企业家、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先生在福州去世,享年91岁。7月8日,林文镜追思告别会在福州的福清洪宽工业中心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前往悼念。
一大早,福清洪宽工业中心便聚集了众多前来悼念的人。追思告别会现场一派肃穆,大厅中央是林文镜先生的巨幅彩色半身像,四周摆放着海内外各界敬献的花圈、花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以及众多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纷纷发来唁电。
中国侨联原主席林兆枢,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王宁等各界人士,在林文镜先生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林文镜先生的遗体三鞠躬,并与林文镜先生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参加追思告别会的谭天星说,林文镜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海外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他为增进海外侨胞特别是闽籍乡亲的团结情谊,促进中印尼友好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家乡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出生于1928年3月的林文镜,8岁时离开福清老家“下南洋”,后来成为东南亚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59岁时,林文镜回到家乡,立志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办工业、引台资、建港口,助推福清快速崛起。
回顾林文镜先生传奇的一生,“两次创业”让他声名斐然。用他自己的话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帮助家乡福清脱贫致富”。
走在林文镜出生的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只见清澈的大北溪从村中贯穿流过,溪流两岸,居民小区整齐排列,村民自建的一幢幢独栋小别墅错落有致,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风景如画。
村中,随处可见的洪宽医院、洪宽小学、洪宽中学、洪宽老人院、洪宽儿童乐园、洪宽大道等,均由林文镜捐建,并以其父亲林洪宽的名字来命名。
溪头村曾是福建省最穷的乡村之一。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上世纪80年代末,林文镜捐资数亿元人民币,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为家乡修桥、铺路、通电话,还兴办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
当天追思告别会的所在地——洪宽工业村,就由林文镜一手创办,是中国第一个由华侨创办的工业村。该工业村利用林文镜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来投资,目前入驻企业超百家。
为了解决没有港口给福清发展造成的制约,林文镜捐资1200多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对江阴半岛的勘察与港区、工业区、物流区的规划,并自费在福州、纽约、台北、香港、澳门、东京等地召开了10余场“江阴半岛大开发”推介会。在他的亲力亲为下,如今的江阴引来众多客商,已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口之一。
为了缅怀林文镜对家乡的贡献,连日来,溪头村很多民众自发前往洪宽工业中心追思告别。“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去了。”村民林洪告诉中新社记者。
另一名年逾六旬的村民林开雄向记者感慨道,上世纪70年代时,村子里还很落后,没有学校、电影院;后来,在林文镜的帮助下,村子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乡很漂亮,没有他不会这么漂亮;他对家乡贡献很大,家乡人都不会忘记他。”
追思告别会上,谭天星表示,希望广大海外侨胞,以林文镜先生为楷模,爱国爱乡爱侨,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侨领 追思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