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农牧民赶着黄牛“马”上脱贫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6日电 题:农牧民赶着黄牛“马”上脱贫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张丽娜、王雨萧
绿树掩映,欢鸟时鸣。一袭红裙,满脸欢喜。在黄白花牛旁边走过,包秀梅脚步轻盈,仿佛与美好的新生活翩翩共舞。
打草、青贮、饮水、防疫,33岁的蒙古族妇女包秀梅每天精心照料着她的牛。2016年,包秀梅用政府提供的5万元贴息贷款买下6头母牛,不到3年发展成了10头。
“今年秋天还会新添3头小牛犊,1头小牛能卖到上万元。”包秀梅兴奋地说。她家用卖牛的收入和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可以还上多年的外债实现稳定脱贫,供两个孩子上学也没觉着有多难。
包秀梅的家乡,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北纬43°的黄金草原核心带,拥有900多万亩天然草场,发展黄牛产业条件得天独厚,2017年这个旗黄牛存栏量80万头。
让传统养牛养出门道,把黄牛变成“金牛”,当地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就琢磨上了这个事。旗农牧业局局长舍布格说,经过60多年的畜种改良,第五代六代的“科尔沁牛”已实现优质高产,成了响当当的大品牌,全旗现已建成2个年交易量40万头的肉牛交易市场,3个万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800多个肉牛养殖合作社,一些农牧民专门从事黄牛养殖、黄牛中介和黄牛运输,发起了“牛财”。
“尽快把贫困户也拉上致富的‘牛车’,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旗委副书记乌力吉说,这两年政府利用项目资金为贫困户建棚舍、窖池,并分别对能贷能养、能贷不能养、不能贷能养、不能贷不能养的四类贫困户采取不同办法,或帮助贷款买牛,或发放“扶贫牛”,或让公司和大户代养。目前,全旗贫困户养牛达到10.5万头,人均养牛2头。
“千年的马灯熄灭了又点亮,千年的弓箭把日月拉成长河。”一首优美的歌,歌颂着“英雄上马的地方”。科尔沁左翼后旗不仅是黄牛产地,更是“马王之乡”,爱马、养马是牧民群众的习俗。
在养牛产业脱贫见效后,政府着手依托马资源发展“马经济”。全旗马匹饲养量达1.39万匹,其中赛马2000多匹。马匹给牧户旅游、驯马赛马带来了新的财源。
朝鲁吐镇阿木塔嘎嘎查的青龙,是位驯马和赛马好手。他家养了100多匹马,不仅有蒙古马,还有不少欧洲名贵品种。每年夏天,带上自己精心训练出来的马去全国各地参赛,是青龙最开心的事,赛马得来的各种奖杯在他家客厅摆成长长一溜。
在阿木塔嘎嘎查,有许多牧户经营家庭牧场旅游项目,每年通过出售马奶,吸引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套马、赛马等活动,也能增加一定收入。贫困牧民吴海、吴泉在乌日进赛马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每个月可稳定获得3000元工资。贫困户特日根、毕其日乐图当上了骑手,不仅每月有4000元的工资,比赛获奖还能分得10%左右的奖金。
“我们正研究把马的文章继续做大。”嘎查第一书记戴勤说,政府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培育良种马场壮大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力求建立起马产业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旗里也正计划建设5000亩现代马文化产业园,打造马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推进建设集育马、驯马、赛马、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马文化产业链。
依托传统的养殖优势,做大做强牛马两大产业,使得全旗产业脱贫占脱贫户的比例超过50%。
悠闲的白云从牧人毡房上飘过,古老的牧歌在科尔沁草原传唱,骑手的等待不再是梦想,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找到了富饶美丽的家乡。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黄牛 脱贫 农牧民 产业 赛马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