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西红柿里的“世界地图”
新华社太原7月18日电 题:西红柿里的“世界地图”
新华社记者王劲玉
比利时、西班牙、德国……杨银忠了解这些国家不靠世界杯,靠西红柿。
52岁的杨银忠是山西太谷县东山底村人,他的西红柿大棚里有西班牙无土栽培技术、比利时熊蜂、德国滴箭……这些提高了西红柿的品质,也增进了杨银忠对世界的了解。
资料图 西红柿
老杨种大棚西红柿快十年了,以前越种用化肥农药越多,用化肥调理板结的土壤,用农药催熟难授粉的作物……虽然摘下的西红柿还是红红的,但吃起来大不如以前。“在棚里干活渴了,也不想吃。”他说。
杨银忠曾买蜜蜂进棚授粉,但蜜蜂不喜欢这工作,他说:“蜜蜂总是想往外飞,有时使劲撞棚顶,能把自己撞死,结果费劲不少,授粉率不高。”
如今这个难题解决了,熊蜂取代蜜蜂进行授粉,这些大个头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熊蜂来自比利时,是去年杨银忠和山西田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后引用的新项目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西班牙的无土栽培技术,用产自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椰糠取代土壤,还使用德国的滴箭精细控制浇水等。
无土栽培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熊蜂进行自然授粉。“咱这东西不用一点药,用药就会连熊蜂一块儿杀死,真正是无公害产品。”说着老杨随手摘了几个西红柿请大家一起吃,里外全红的果实满溢清香。
杨银忠两个西红柿大棚每棚年保底产量是2万公斤,由公司负责保底收购,价格每公斤5元,扣除成本后,每棚能净赚4万元左右。
在东山底村,现在有60个农户和杨银忠一样建起了新型西红柿大棚,规模更大、更先进的“番茄小镇”正在建设中,预计将带动太谷县5000户农户。田森公司项目负责人桑鹏飞说:“新型大棚成本高,企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所需的所有生产资料,再从农户那里收购西红柿,部分出口。”
新技术种植西红柿也使杨银忠心里有了张“世界地图”。哪里有熊蜂、哪里有椰糠,哪里会种出一样的西红柿、他的西红柿会卖向哪里,以及胖乎乎的巴科来自哪里。
巴科是田森公司请来的西班牙专家,每天指导像老杨这样的农民是他的主要工作。尽管在巴科看来,中国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种植方法也比较老,但他们愿意尝试新方法。巴科说:“他们对我很信任,会按照我的指导进行田间管理。西班牙农民接受无土种植技术用了20年,看起来中国的农民更容易接受这项技术。”
今年世界杯期间,以前不大侃球的老杨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比利时队表现不错,就跟他们的熊蜂一样,不会‘磨洋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西红柿 世界地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