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陈立民:破解年轻干部“求而不得”困境
作者:陈立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要求落实好干部标准,破除唯年龄偏向,改进后备干部工作,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推动落实常态化配备目标,为优秀的年轻干部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年轻干部在学历层次、知识眼界上都不成问题,理论水平也比较高,有思想、有见地,有激情、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成长空间,导致一些年轻干部陷入“求而不得”的困境。另一方面,当组织部门急需提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时,却苦于难以找到各方面都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也存在“求而不得”的尴尬局面。
看起来似乎是个悖论,其实不难理解。一句话,“供”与“求”的互补性、匹配度不高。究其原因,一些单位在任用干部时重辈分、轻能力,或设置隐形台阶,对后备干部的甄选和培养缺乏系统长效机制等,导致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难以得到重用,成长受限。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人才储备也会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为破解这一困境注入了新的动力、树立了新的导向。
客观地说,当前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干部最缺什么?资源和经验。而资源和经验必须要通过实打实的锤炼打磨才能获得。年轻干部普遍缺少基层经验和岗位磨炼,是毋庸讳言的事实,但正因如此,更要敢于让他们勇挑重担,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给他们创造成长进步的机会。一些省份正在试行的创新性培养选拔制度无疑值得倡导,比如通过“上挂”学习、“下挂”锻炼等方式增加年轻干部实践经验,比如通过轮岗交流、留级不留职等制度给年轻干部“腾位子”等,都是有效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积极探索。当然,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既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又要多“墩墩苗”,防止“拔苗助长”甚至“火箭提拔”。
同时,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也要树立正确的“进步观”。追求进步、积极进取的蓬勃激情是年轻人的优势所在,而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恰是成长成才的大敌。关键在于,“求”什么——是职务升迁带来的权力快感,还是服务百姓、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怎么“求”——是扎扎实实的付出,还是投机取巧的算计?在“得”与“不得”之间,如何处理好顺境与逆境、个人与组织、短期与长远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时刻警醒的。只有深刻理解“有为才有位”的哲理,真正读懂“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境界,摆正位置、调正心态,才不会在成长过程中“剑走偏锋”甚至“走火入魔”。
铸就新时代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离不开组织的精心培养,也离不开个人的奋发努力。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拓宽人才来源、优化人才结构、改进培养方式、提高人才质量,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勤于学习、勇于担当、忠诚干净、自信豁达,以往“求而不得”的,可能就会“不求而得”。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年轻干部 成长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