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切肤之“热”考验人类抉择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题:切肤之“热”考验人类抉择
新华社记者杨骏
“天气这么热,是北极熊先死,还是企鹅先死?”面对孩子的童稚之问,大人往往也不知怎么回答为好。毕竟,现实并不让人乐观,童稚之问背后是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忧思。
山火蔓延、良田变焦土、高温致死案例频发……一段时间以来,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四大洲同时“发高烧”,北极圈个别地方出现30摄氏度以上高温。切肤之“热”,考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决断,背后是一场攸关人类未来的抉择。
从极寒到飓风高发,再到热浪,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都曾捣过乱。全球气候专家普遍看法是,极端天气频发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换言之,全球变暖可能是罪魁。
世界气象组织这几年不断重复的一个判断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应对气候变化,是果断行动还是无所作为?
首先需要“统一思想”。近一两年,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杂音不断,一些人认为,这些现象是否为人类活动所致尚存疑问,全球可继续迈着以往的舞步,继续拥抱煤炭、石油等“过去”的能源,甚至从气候变化公约“退群”。这真的可行吗?
常识告诉我们,不能拿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作赌注,不能继续无视地球发出的警讯。全球近3000名科学家参与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2007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地球正在变暖并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2014年该机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不承认这些事实和科研结果,只会得出错误的判断,由此制定的政策可能后果难料。
是各尽所能,还是损人利己?是共同发展,还是狭隘对立?这不仅关系到推进气候谈判,更是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处理国际关系需要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未雨绸缪方能处变不惊。我们目前或许还无法控制极端天气,但至少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抗灾自救意识、建立完备预警体系和常态化应急处理系统,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应该凝聚共识与决心,以集体智慧谋互惠共赢良策,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类美好家园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编辑:秦云
关键词:人类 气候变化 高温
      
 

11500年历史人类遗骸在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中被毁
香港渡海泳在维港举行
“棉海”丰收时
天津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
台铁恢复单线双向行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法国
法国政府完成重组
湖北恩施:设施农业正忙秋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