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油漆刷佛像”是对文化缺乏敬畏
日前,有媒体报道四川安岳石窟造像的佛像被人用彩色油漆“修复”,原本古朴端庄、精妙绝伦的佛像被彩漆刷得大红大绿、艳俗无比,让人不忍卒视。当地权威机构随即回应称,被刷油漆的佛像为1995年当地群众聘请工匠“重绘”,有关部门知晓后即予制止。
这批文物非同小可。据介绍,该佛像群开凿于南宋,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目录清单。如此珍贵的文物被漆成红红绿绿的大花脸,这种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
有人说,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缺失,法治观念淡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比较低下,这是“保护性破坏”事件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当然有道理。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将近一千年前,这些精美绝伦的佛像就是出自普通工匠之手。随后,它们被一代代民众观瞻仰望、顶礼膜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难道这千百年来的普通民众,其文物保护意识、法治观念和文化素质一定比现在的群众高吗?恐怕未必。
关键在于人们对文化文物是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了这颗敬畏之心,文化文物就是一种庄严的存在,人们就会谨慎而诚敬地对待它们。没有这颗敬畏之心,文化文物就有可能成为玩物,可以任由自己的喜好打扮它、处置它,改变它原本的面貌,扭曲它固有的本质。
不只是安岳石窟,许多令人惊叹、震撼心灵的国宝级文化艺术,都未必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出自无名的普通工匠之手。龙门石窟那些栩栩如生的佛教造像,穿越千百年时空仿佛仍能跟今人对话,可有谁知道造像者的名字呢?敦煌的扑面黄沙,掩盖不住石窟千年的灿烂。如此辉煌的文化艺术得以造就传承,根本原因恐怕不是文保意识、法治观念和文化素质。那些普通工匠也许目不识丁,但他们虔诚敬畏的内心,借由创作而外化为杰出的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说,正是信仰把绝壁凿成殿堂,精神让岩石绽放花朵。
敬畏之心影响着人们如何面对文化文明,也影响着人们如何面对大自然。在一些边远地区,生态保护之完好、自然风光之绝美令人惊叹。其实在这种表象之下,常常蕴含着当地民众对于天地万物的深深敬畏。他们也许认为万物有灵,一草一木都不能轻易伤害。也许严格遵守祖训传统,绝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在客观上保护了生态,也保护了文化文明。
现代社会的公民当然要普及法治观念和文保意识,但如何重建对待文化文明的敬畏之心,培养面对文化时的诚敬和谨慎态度,也许更加重要,也更为根本。如果没有这种敬畏之心,精通法律者也可能成为专钻法律空子的文物贩子。有了这种敬畏之心,目不识丁的群众也会坚守朴素的原则,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不敢擅动妄为。
我国已经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这份沉甸甸的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需要认真思考。钱穆先生倡导的“温情和敬意”应该是最低要求,然而时至今天,类似“彩漆刷佛像”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不少古建筑、文物遗存甚至受到赤裸裸的破坏。这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敬畏 文化 文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