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保护“黑土地” 共塑“金名片”
还有20多天,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几十万亩的水稻,就到了收割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颗颗饱满的果实已由绿转黄,低着头随风翻涌。
“每到收获的季节,我们这里成千上万亩的金黄稻田就是一景。没有意外的话,今年还是丰收年,产量基本能与往年持平。”12日,在田埂上站定,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局长李国俊向全国政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成员们介绍,整个建三江管理局像这样的耕地面积达1141万亩,包含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年可生产粮食650万吨左右。而整个黑龙江则如同一个巨大的粮仓,托住老百姓的“饭碗”。
丰收在望,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用手捻了捻几乎熟透的稻粒问道:“收割后,这么大面积的农作物秸秆怎么处理?”
一句话问到“痛点”,要知道农作物面积大就意味着秸秆产出量也会相当可观,回收利用成为当前农村在生态环保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
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相增的语气颇为“自信”:“我们前进农场正在运行的秸秆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恰是利用了建三江地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稻壳资源,碳化生产生物质炭基肥。这样的炭肥还田后能达到无排放、全利用,形成‘从田间回到田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带着对这个秸秆循环综合利用项目的兴趣,调研组一行实地来到项目车间。在巨大设备的轰鸣声中,秸秆生物质从收集到造粒,再到炭化形成三聚炭肥,最后还田的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炭化,就是在这个车间。
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委员拿起面前的炭肥样品:“这种炭肥的有机质含量以及效能如何?”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与普通的复合肥相比,秸秆炭化的三聚炭肥不仅提升了蛋白和有机质,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生物杀虫剂代替农药,炭肥中丰富的有机质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防治板结,让黑土地更加肥沃。
“从现在的技术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唯一就是成本有些高,当前的产业链辐射范围只能在30公里内。”陈晓华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秸秆回收利用模式,未来要可复制推广或者扩大范围,还需要在降成本上下功夫。
在炭肥的综合功效中,让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委员“津津乐道”的,是对农药化肥使用的减少和对土壤的保护。“黑龙江是中国的粮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无污染已经成为老百姓的餐桌首选。”
是不是安全无污染,在七星农场寒地水稻信息化园区,调研组得到了更为详细的现场解答。
位于园区的“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依靠“互联网+智慧农业”实现了水稻生产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杨忠岐委员所提到的“安全”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天南海北的消费者在这个平台实现可追溯和全过程监管。
“在遥感地图上,实时呈现的任何一个坐标点,点开后这块土地的所有相关信息都能显示出来。”刘相增用鼠标随意点击了大屏幕上的一个坐标值,一块标有“六区75连-12-1刘欣”的土地实时画面出现在屏幕上。
根据介绍,这块土地种植出来的水稻,销售时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当前的平台,消费者首先能直观感受到所吃的大米的种植环境。再继续点击相关信息,就能找到自己所买的大米是谁种的,是什么品种、用了什么以及多少农药化肥、土壤和水质的检测报告等。
看着这些信息从大屏幕上“蹦”出,委员们点头表示,在黑龙江农垦区这样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很高的粮食产区,信息化理应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意,也应在保护“黑土地”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要把更多的小农户也纳入这个信息网络,让无论哪片黑土地上的粮食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把‘黑土地’打造成共同的优质农产品的‘金名片’。”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杜宇新委员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保护 黑土地 秸秆 炭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