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班级群还是少些情绪宣泄为好
这两天,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网上有帖子描述——杭州霍先生开着法拉利跑车接送孩子上学,当天晚上,就在班级微信群收到一条来自老师的“警告”: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来接孩子上学了,这会引起攀比心理。群里家长也纷纷附和: “有钱要低调” “换个普通的车,反正不差钱”……霍先生不禁 “回怼”: “我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开自己的车送孩子上学,有啥不对?”谁知话音刚落,他就发现自己被 “踢”出了群。
事件曝光不久,渐渐出现了质疑“这是假新闻”的声音。有网友认为,班级群承担着信息分享、家校沟通的作用,随意“踢”人是“因私误公”行为,不合逻辑。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有人翻出八年前的一则网络新闻,当年的标题是 “家长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当晚竟被老师移出家长群”,无论是故事梗概还是细节,都与这次的事件高度相似。
尽管这则帖子的真实性尚且存疑,但网络热议不断,也引发了有关家校矛盾的更深层探讨。今天,当家校沟通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丰富,但某些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却似乎走向了偏锋。
在家校矛盾中,从无到有、日渐兴盛的班级群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现在某些班级群蒙上了一层“友善的假面”。在群里,老师代表着权威,家长发言前需要字斟句酌,动辄一片“玫瑰花”“大拇指”,生怕说错一句,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孩子在班里的处境。
还有一种情况是,班级群变成了一本“意见簿”: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 “意见”或 “建议”,甚至“指点”校方的各项工作。就在前两天,有一位家长半夜给老师发微信,希望老师“配合”他的想法,让孩子担任值日生。“家长屡提要求,不堪其扰。”这个故事最后以老师“拉黑”家长而告终。
过去,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渠道比较有限,或是借着家长会谈一次心,或是通过电话做一次沟通。而今天,随着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的热情越来越高,对家校沟通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班级群这样的便捷方式应运而生,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归根到底,设立班级群的初衷还是为了便于及时分享信息、互动交流,但家校沟通中始终需要有一条清晰的边界,维护这一虚拟空间的纯粹,那就是要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应无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的根本核心所在,而将不相干的压力和情绪强加于他人。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班级 家长 老师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