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断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取得显著成效,但应该看到,仍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建立监管到位、决策科学、创新强劲、活力迸发的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机制,从而真正激发广大企业的活力动力。
充分肯定国有企业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国有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既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增进国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保障我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
国有企业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不可低估。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文化类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71万亿元。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就业、确保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国有企业在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方面也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清醒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国有企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产收益率低、经营效率不高。2018年上半年全国国有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约1%、净资产收益率约2.86%。国企总体收益绝对值大,但资产收益率不高,资产经营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企业决策风险高、风险责任相对小。由于投资项目往往金额巨大,而一些企业决策程序不健全、决策机制不科学,造成较高决策风险甚至重大损失,且造成损失后追责难度较大。
三是企业所有者缺位、外部监管不力。现有国资监管模式下,出资人代表的监管作用很难充分发挥,监督不力、监管过多过细与监管不到位并存,跑冒滴漏、寻租、利益输送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机制不活、企业改革发展缺乏动力。国企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激励机制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三能”机制不健全,“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创新不足、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近来,国企创造了一大批大国重器,但相比之下,国企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建立监管到位、决策科学、创新强劲、活力迸发的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机制,从而真正激发广大企业的活力动力。
首先,打造国资监管核心功能架构是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给国企“松绑”,才能更好发挥国企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国资集中统一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机构的核心功能架构,简言之打造“1+3”功能架构,“1”即管好国企“党的领导”;“3”即管好国企战略方向和投资决策、管好企业的过程控制与评价分析、管好企业绩效管理和问责追责。同时优化国资监管机构人员配置,配备既懂政府运行又懂企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确保国企党委(组)“把管保”功能有效发挥。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企制度,做到“两个维护”,保障国有企业党委(组)“把管保”功能真正发挥,确保国有企业始终跟党走,夯实我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投资决策,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不偏离。要管好国有资产的结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要管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管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确保国企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出资人利益,其基本手段是通过规范董事会有效履责实现。要管好国企在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经营中的跨企协调,避免内耗和恶性竞争。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企业的过程控制和评价分析,确保重大风险可控能控在控。企业发展方向正确非常关键,战略执行过程不走样也非常重要。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和评价分析,做好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同时综合运用审计、监察、巡视、纪检等“大监督”手段依法监管,确保战略实施过程不出重大偏差,防止寻租和贪腐。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企业绩效管理和追责问责,确保国企改革发展成果“颗粒归仓”。要着力管好企业经营绩效,建立与业绩挂钩、激励充分的绩效管理机制,给予董事会绩效管理自主权,加大正向激励和问责力度。绩效考核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和外部环境、社会平均成本等因素,建立绩效横向比较的评价机制,引导促使国企提高经营效率。
第二,“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
国有企业的活力动力不足,国企干部员工“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心态是根本原因,必须彻底打破,努力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彻底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以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为突破口彻底打破“铁交椅”。全面建立国企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打破国企干部选拔的传统行政级别界限和“阶梯式”选拔任用模式,建立能力、业绩导向的市场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员工能进能出机制全面建立为核心彻底打破“铁饭碗”。很多国企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能进能出机制,但只是局部。要加快改变国企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真正的市场化机制,打破体制内、体制外束缚和行政级别限制,按照用人需求与能力素质匹配原则建立能进能出机制,英雄不问出处,该进则进、该出则出。以收入能增能减机制为切入点彻底打破“大锅饭”。改变传统“大锅饭”薪酬分配机制,建立与绩效和贡献相挂钩、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根据绩效动态调整、动态考核,确保干部员工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热情。
国企领导班子“末位淘汰制”是“三能”机制落地的试金石。推动“三能”机制有效落地,解决国企中存在的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党性不足“乱作为”现象,关键是在企业领导班子实施“末位淘汰制”,从而将尸位素餐者、慵懒散漫者、不求上进者、损公肥私者淘汰出局,激发领导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通过国企领导班子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市场化“三能”机制。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经理人机制,对企业家实行“按质论价”,打破单一行政级别式的“大锅饭”薪酬待遇模式,加大激励力度,尝试建立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规范董事会建设是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重点。
建设规范的董事会。推动国资管理以管资本为主的功能真正落地,关键是建设规范董事会,给足董事会法定权力,使其真正代表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将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企业薪酬等权力下放给董事会,推动董事会“实权化”,成为企业实体性决策机构。规范董事会的构成以外部董事为主、内部董事为辅,保证科学独立决策。
建设职业化外部董事队伍。外部董事是职业化董事会的中坚力量,外部董事必须是素质高于企业高管团队的专业化队伍,不能沿用过去的离退休人员“安置”模式,构建一支真正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专业、高素质的外部董事队伍,专职外部董事必须职业化。要明确外部董事的岗位职责、任职标准和工作要求,以不低于甚至高于高管团队的标准选优配强外部董事。
最大限度激发外部董事的积极性。建立职业化外部董事的配套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提高职业化外部董事的薪酬待遇水平,使其不低于所派驻企业高管的薪酬待遇水平,建立外部董事职业发展的常态机制。
第四,功能强大的专业智库是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国资监管机构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必须建立独立于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摆脱对监管企业的依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国资监管核心功能的落实,离不开功能强大的专业智库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撑。因此,建议国资监管机构加强自身专业智库建设,强化决策支撑功能。
行百里者半九十。国资国企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克服千难万险、敢于壮士断腕才能推向深入的新阶段,必须敢于动真碰硬,自我革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搞好国有企业的动力活力问题,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者系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政研室主任)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国企 企业 机制 监管 国有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