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瓦罕走廊: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3日电题:瓦罕走廊: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
新华社记者李坤晟、张宝印 解放军报记者吕德胜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沿着314国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烟很快稀疏起来。两侧光秃秃的山岩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车窗外的风景格外苍凉。
空气越来越稀薄。经过4个小时车程,记者终于来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眼前是一道铁丝网,铁丝网的另一侧是阿富汗。
这就是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这里没有海关、没有口岸,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
“我们就像国家的神经末梢,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边境线上的变化。”站在铁丝网前,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说。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组建于1955年10月,连队驻地海拔4300米,距2号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达坂23公里,巡逻点位高达5420米。
在这里,最大的考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连队到海拔5420米的3号点位,至今还有6公里没通路,马也没法骑。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走完这段路,全副武装的战士们最快也得走5个多小时。
2015年冬,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途中,他的右脚被马蹄踩到,却因冻伤而毫无知觉。后来在牧民的临时房里,战士们生了堆火,却不敢直接烤他的脚。几个人轮流用雪搓,整整2个小时,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为实现“一个进不来,一个出不去”边境防控管控目标,新疆一直在打造“党政军兵警民”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模式。在瓦罕走廊,除了解放军战士,塔吉克族护边员也是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在南瓦根基达坂总共有3个护边员班组轮岗,30位护边员负责15公里边境线的护边任务。“保卫祖国,为祖国守边,这是我们的义务。”57岁的萨发里克说。
萨发里克是这个班组里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护边员,2006年开始护边守边的他得过厚厚一叠奖状。有一次,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最后,两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时控制,最终遣送出境。
瓦罕走廊的中国一侧是塔吉克族老乡的夏季牧场,建有临时居住点。塔什库尔干乡乡长帕米尔介绍说,这些红顶黄墙的临时居住点都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牧民可以免费入住。
29岁的护边员胡加正在山上护边,父亲达巴依和母亲帕热斯则在山下放牧。每年5月,他们都会赶着100只羊、15头牦牛,从180公里之外的村庄过来放牧,直到10月再返回。
达巴依的邻居马达提打开了房子里的太阳能灯,说:“过去他根本不敢想象在夏季牧场还能通电。”
马达提今年57岁,家里有20头牦牛。“变化太大了。”他忍不住感慨,“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现在我们住进了砖房。”
“我们守在边疆,最大的底气就是祖国实力蒸蒸日上。”肖博文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瓦罕走廊 反恐铁壁 新疆


纽约时报广场安装水晶球
拉乔利纳赢得马达加斯加总统选举
沙特国王改组内阁
阿联酋驻叙利亚大使馆重新开放
泰国民众在印度洋海啸14周年之际悼念遇难者
越南中南部发生翻船事故致一名中国公民死亡
孟加拉国指派军队维持大选秩序
墨西哥一女州长及丈夫因直升机坠毁遇难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