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布拖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带。解放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呈封闭状态。这样的历史与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布拖县形成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局面,也让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变得“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然而,封闭状态却保护了布拖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使它们受到外界的冲击与感染较小。因此,布拖今日仍旧保留着充满彝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布拖县自2005年起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如今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0项。
颜色亮丽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纯羊毛的上衣与长裙,配上纯银的头饰、胸牌、领饰等,就形成了典型的彝族姑娘的形象。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经营着一家彝族服饰商店的苏噶木什扎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整套衣服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花费近半年时间。如此复杂又耗时的手工工艺,使得彝族服装造价不菲,一条羊毛长裙通常卖到一万元,全身衣服的价格加起来超过两万元。





有了美丽的衣裳,彝族服饰怎么少得了银饰呢?彝族服饰中的银饰,银头饰、银纽扣、银耳环、银领饰、银胸牌等,可以装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据布拖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泸海瑛介绍,彝族女子的银饰一般从她们出生起就着手准备,根据大小和重量的不同,造价也有很大差异。简单的一套银饰造价三、四万元,复杂隆重的可以达到十万元。彝族女子的银饰通常会陪伴她们一生,有些保养良好的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们继续佩戴。即便是经济状况非常差的家庭,也会为他们的女儿准备银耳环、银纽扣与银领饰。泸海瑛说,彝族女子一年只有几次穿全套银饰的机会,如火把节、婚礼、朋友宴会等。平时,她们一般会穿只佩戴银耳环、领饰和纽扣的彝族便装。




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随父亲学艺,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手工打造所有银器的银匠,制作的银器包括首饰、酒具、餐具、摆件等。泸海瑛身上佩戴的整套银饰就出自勒古沙日之手,这套银饰花了勒古沙日和妻子两个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布拖县的传统彝族文化还有讲述彝族女人一生的歌曲表演--朵乐荷。彝族女子围成一个圆,撑着黄伞唱起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通过歌曲来讴歌女性的伟大。



此外,还有与银饰制作技艺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的口弦制作技艺。彝族口弦音乐将对语言声调的模拟编成音乐旋律,由竹子刻制成类似风琴簧片样的乐器——口弦演奏出来。口弦也因简易方便而成为彝族几乎人人会的乐器,彝人空闲时都会把它取出来练习或演奏。


彝族祈福时的毕摩、苏尼舞,庆丰收时的达体舞,彝族民歌阿都高腔,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都是布拖县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目前,彝族的许多非遗文化都已经走出了大凉山。勒古沙日于2010年5月19日受邀赴中国台北参加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大展演,毕摩、苏尼舞的表演者也被邀请至外地进行表演。相信在未来,布拖县的非遗文化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带领布拖县人民一起走出大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编辑:杨岚
关键词:彝族 中国 经济日报 经济 记者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