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郑李龙:做百姓的“大管家”
从2005年来到马鞍山市姥桥镇,不管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郑李龙始终吃苦在前、以身作则。
郑李龙不善言辞,面对媒体时话更少。但这位镇党委书记与姥桥镇干部群众,却有着说不完的心里话。
纵身一跳“护民安”
2016年汛期,姥桥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袭击。7月7日凌晨两点,姥下河唐桥段发生大面积塌方。郑李龙火速赶到现场。大堤塌方总长160多米,随时可能溃堤,5万多人、10万亩田安全危在旦夕。
专家会审认为,处置险情最好的办法是在水里打桩、固基。面对1.5米深的水,顶着瓢泼大雨,郑李龙喊了一声“让我来”便跳入水中,水直接没过了肩膀。
“这一跳,鼓舞了士气,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也跳入水中打桩。在水里一泡就是6个小时,干得热火朝天。”随郑李龙跳入水中的党员杨为传回忆。
7日18点打完230根木桩,大堤逐渐稳定住了,可郑李龙悬着的心仍难放下。他连夜协调部队救援人员、地方群众运来200吨砂石,填满木桩之间,真正筑起了牢固防线。一直忙到第二天,终于排除险情。
人们事后才知道,那天纵身一跳时,郑李龙刚做过肠息肉手术没几天,“难怪看着他在水下脸色发白”。
抗洪抢险14天,郑李龙以堤为家。“饿了,带着方便面在大堤上吃;困了,就在车子上休息。”杨为传说。但在郑李龙看来,一切理所应当,“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应该有党员干部。”
主动服务“听民声”
54岁的官塘村村民段国武曾经是“连孙子奶粉都买不起”的贫困户,如今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郑书记一个月来我家好几次,帮我出谋划策。”他打心里感激郑李龙。
在郑李龙牵线下,段国武和儿子儿媳均在镇上找到了工作,前两年还通过扶贫政策贷款5万元,在村上企业入了股,每月还能领400元分红。“我们村有100多户贫困户,郑书记是‘户户到、户户清’,每次在贫困户家一坐就是四五十分钟,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官塘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秦厚军说。
遇到难事,郑李龙从不推诿,在征迁控违、信访维稳、环境整治中,别人不愿去的他去,别人不敢上的他上。
姥桥镇信访户陈某因宅基地问题常年上访,郑李龙没有退避,反而隔三岔五地找她谈心谈话,并请心理专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目前陈某状况稳定,她说:“只要看到郑书记,说上几句话,心里就舒坦了。”
心中有民,郑李龙赢得群众支持。2017年,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马鞍山市综合保税区3000余亩征地、600余户拆迁房屋的征迁工作;镇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创新举措“解民忧”
在姥桥镇调度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杨美莹正在接听村民来电反映环境整治问题。在她的手边,摆放着一摞 “村民‘大管家’办理事项全程记录表”,每一页上详细记录着村民所反映事项及承办部门、办理进程。
“大管家”服务平台是郑李龙牵头创新的为民服务举措。该平台依托基层党小组,在村(社区)内设置网格员与网格长,解决群众办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们一个村有近7000人,又有不少村民常年在外务工,村两委服务群众的工作量太大。如今依托党小组编为21个网格,每个网格中由退休村干部、老党员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除了在每月5日党员活动日组织活动之外,更成为所在网格的管家,帮助百姓办事、处理矛盾。”官塘村第15网格网格长段万宝说。
网格长们还可以借助手机“大管家服务”APP,直接向上反映。“可以拍照上报问题,也能看到已办事件列表。”
截至目前,姥桥镇“大管家”服务平台累计受理转办各类诉求1972件,已办结1894件,办结率为96%,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姥长村党总支书记夏发平说,正是郑李龙这个“大管家”,把我们这个“大家庭”给管了起来,“老大难村”变成了“幸福村”。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郑李龙 网格 大管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