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家乡粗布:一身的中国气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业、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但尽管如此,却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后来黄道婆创造了先进的织布技术,教人们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纺织工具纺棉织布,因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尊为织布业的始祖。黄道婆教人纺棉、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而正是这些技术的推广,给我的家乡带来了机遇,从此成为了“棉花之乡”“粗布之乡”。
听老人们讲,我老家山东省商河县,从宋元时期就是一个产棉区,黄道婆发明的织布技术推开之后,商河就沾了很大的光。那个时候,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最先在棉区实行,用木质纺车和木质织布机加工棉织品,就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形成了家家织老粗布的传统。庄户人家过日子,如果家里没有纺车、织布机,就会被人耻笑;还有的大户人家,专门上了轧花机,为人家加工棉花。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甚至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女子14岁纺线、16岁织布的规矩。每人每年能纺线穗子上千个,织布五百尺。尤其是家有待字闺中的女子,更是马不停蹄地忙活织布。一来给自己备嫁妆,二来把纺织的活计做好,让婆家人一看,就是有教养人家的女儿。每家每户姑娘出嫁,家里都带上多则40床,少则20余床的粗布被褥,摆在姑娘的新房里,引来众多人的观看。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嫁妆没有那么多了,但是至少也得十铺十盖。女儿出嫁的前一天,装上汽车,扎上彩绸,到婆家去送“缘房”,成为喜结良缘的证明。
商河老粗布制作工艺有传统特色:木制纺车,木制布机,每家每户都有一套,工艺虽原始简陋,却步骤严格:有选棉花、轧棉花、挫布绩、纺线、染线、络线、牵机、织布等14道工序。粗布的花样繁多,大都有10余种设计花样,如翻花、雪花、雏鸡花、野鸡铃等,根据设计要求可织出所需要的花样。老粗布质地柔软,舒适感强,古朴典雅,备受青睐。
商河粗布曾远销周边县市区,且深受欢迎。前几年,一个农民带着一床老粗布床单外出打工,被外地老板看中,花高价买下。以此为商机,商河粗布逐步打入了北京、新疆等外地市场,目前商河老粗布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正以崭新面貌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
改革开放初期,商河县父老乡亲发了棉花财,成为全省皮棉过百万石的产棉大县。那几年可把村子里的姑娘媳妇们乐坏了,停了几年的老粗布纺织业又成了香饽饽。户户机杼声,家家卖粗布,加上不断引进新技术,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其中提花“鲁锦”还上了广交会,出口到国外;粗布睡衣成了热销货。我和妻子都是那个年代的故乡人,自然喜欢这东西。所以,迄今为止,脚上蹬的是粗布鞋,在家穿着粗布内衣,为数不多的公共场合只要不要求穿西装,一般也是穿一身粗布唐装。穿好上衣,对着镜子梅花扣一系,嘿!真是一身的中国气派哟!
编辑:杨岚
关键词:粗布 织布 老粗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