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10年糖友突发尿毒症,双下肢浮肿,小便经常有泡沫现象,上个楼层就气吁吁,稍一活动就心慌慌……这些竟然都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专家提醒——
糖尿病治疗切勿忽视“心肾安全”
几个月前开始,老张发现自己小便经常有泡沫现象但没太在意。半个月前,老张开始身体乏力,双下肢浮肿,夜尿也增多了。这时,他开始意识到不对劲,便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检查。肾功能化验单显示,老张的血肌酐高达1600umol/l,超过正常值十几倍。老张被紧急收住入院,当晚就接受了血透治疗。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老张,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切与他患了十几年的糖尿病有关。
“临床上,像老张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相关肾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胁。”在日前举办的“有效控糖心肾安宁”媒体沟通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原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原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一般来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而慢性肾脏疾病可导致约一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受累。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还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肾受损,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呵护。”
糖尿病易“伤心”“伤肾”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患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委郭晓蕙教授解释说,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元凶”。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进而阻碍心脑血液供应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而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郭晓蕙表示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肾功能本身就在下降。再加上很多患者还合并了多种慢性病,长期服用多种主要依赖肾脏排泄的药物成了家常便饭,这也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降糖应从心肾安全出发
“由于临床上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的患者比较常见,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治疗之初就要开始进行风险管理。比如,制定降糖策略时,一定要平‘心’而论,‘肾’谋远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洪天配教授强调,“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在注重降糖有效性的同时需兼顾心血管安全性和肾脏的安全,这样的多效降糖药物能为患者带来更深层次和更为长远的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受医生关注的新型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目前已经广泛适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以利格列汀为例,其主要经胆汁和肠道排泄,小于5%经过肾脏排泄,不增加肾脏负担。即便对那些已经出现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在不调整使用剂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患者安全、强效、简便的降糖要求。
另外,因糖尿病相关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患者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只是出现头晕、失眠、多汗、心悸等症状,容易被忽视。对此,杨文英提醒:“内分泌科医生有责任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糖尿病对心血管、肾脏的危害,让糖尿病患者有效降糖的同时,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出现泡沫尿、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等状况,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在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刘喜梅)
编辑:赵彦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 心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