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没有汗水浇灌,梦想之花怎能绽放
“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当兵是要吃苦的,不吃苦当不了好兵。当看着一个个成长在物质充裕时代、手上很少有老茧、脸上稚气尚在的00后新兵走进营门,不少带兵人心里会打鼓:“这些新兵愿意吃苦吗?吃得了苦吗?”
的确,如果只看这些新兵入伍前的经历,这样的顾虑并非多余:武警某部对1400多名新兵调查问卷后统计发现,74%的新兵“入伍前身体上没有受过大苦”;海军某部新兵团的调查显示,86%的新兵家长“最担心自己的孩子因吃不了苦而打退堂鼓”。
然而,没吃过苦并不代表不愿吃苦。比如,在陆军某旅新兵营,90%的新兵认为“自己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不怕吃苦”。某基地新兵营的200余名新兵还在决心书中请求新训骨干生活上不要给他们当保姆,训练上“不要手下留情,对我们严一点,狠一点”。
一位哲人曾说:“尽管苦是人生的补药,但因为这种药太苦了,因而不少人在心里还是很不愿意吃苦的。”毋庸讳言,在这些“很不愿意吃苦的”群体中,也包括部分新兵。在这些新兵中,有的怕苦,听到操课号就叫苦叫累;有的躲苦,3公里能少跑一回是一回,俯卧撑能少做一个就少做一个。
一名学者要渡过无涯学海,需要“苦作舟”;一个登山者要登上山巅,需要“苦作梯”。同样,新兵要实现从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也需要“苦作伴”。所不同的是,学者和登山者如果在苦面前投降,换来的顶多是人生平庸和看不见壮美风景,而军人在吃苦面前没有选择,必须“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平时不吃苦,训练不刻苦,上了战场是要丢命的,是难以有效履行“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使命的。
00后新兵被称为“强国一代”“强军一代”。是的,蓬勃的信息化发展浪潮、肥沃多样的成才环境,“机会多多”的新时代火热军营,给这批新兵提供了走向“强”的众多机遇和宽广舞台。但应该看到,不经荒凉,难抵繁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强”不是等来的,也是等不来的。不流汗,不付出,不吃苦,沉湎于昨天,沉醉于今天,势必会沉没于明天。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新兵正值青春年华,就是“最能吃苦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吃苦,到了将来就会吃亏。其实,这时候的吃苦是吃补,补的是精神、信念、品格和才能,能为即将的蜕变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不但乐于吃苦,还常常“自讨苦吃”:盛夏,他赤背将自己置于骄阳下做“暴晒浴”;寒冬,他穿着薄衫在山谷中做“冷风浴”;雨天,他光着上身做“雨淋浴”。可以说,正是坚持不懈地主动吃苦,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兵中,以苦为乐者越来越多。前不久,入伍前体重为186斤的某部新兵高卓儀,周末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两张体形巨变的照片。谈及从肥胖到强壮的过程,高卓儀自嘲道:“‘特别能吃苦’这5个字,我当兵前只做到了前4个字。如今我不仅全做到了,还想告诉广大新兵战友,酷从苦中来,想酷先吃苦。”
“我是一粒小小的树籽,心怀长大成材的梦想。无论是被播撒在富饶的平原水乡,还是被种植在荒凉的高山顶上,我都不放弃长成大树的渴望……”这段时间,歌曲《树籽的梦想》在网上很流行。新兵来到军营,就好比树籽落入土壤,想破土而出,成为参天大树,就必须经受风吹日晒之苦。这些苦,都会“落在春的泥土里”,在将来“开出下一个花季”。
去年9月,在与战友连续奋战3昼夜排除堰塞湖险情后,一名战士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时,我不但不觉得苦了,还感到很幸福。”军人吃苦是为己,更是为国。新兵来到部队,多想想军人的使命,多想想肩上的责任,就会“天寒地冻何所惧,笑向苦累觅甘甜”,自觉苦中砺志、苦中长才、苦中建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新兵 吃苦 梦想 汗水 浇灌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