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国庆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一刻人们再度记起了这个名字。此时,距离林俊德去世已经整整6年。
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杨,他在戈壁滩一扎就是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中国人要搞自己的“争气弹”!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
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当时谁也不知道。年轻的林俊德当场表示:“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为解决动力问题,他整天苦思冥想,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最终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中得到灵感。他决定用钟表式发条作动力,搞中国式的压力自记仪……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依据林俊德测得的冲击波数据,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常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一是机遇,二是发狂。国家有这个舞台,让我搞核试验。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想着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林俊德已年近半百,但依然甘当拼命三郎。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器试验中,带领项目组发展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
求真求实,一丝不苟。这是林俊德一辈子养成的科研习惯,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做事准则。
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经常刚做完实验,有害气体还没散尽,他就手捧相机出现在实验现场。有次实验,74岁高龄的他由于专注拍摄,被轨道绊倒在地上,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林俊德却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作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一直到去世前的最后几年,林俊德还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谋划基地技术的发展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直接关系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影响深远。而这份工作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后,林俊德骤然紧张起来。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因为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林俊德怕手术治疗耽误时间,几次拒绝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问医生能否采取中医治疗。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在病房里与死神争分夺秒,9次要求下床工作,在电脑上连续整理科研资料近3个小时、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后,溘然长逝。临终前,林俊德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国防科研试验,我很满意。”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院士为此坚守一生。但从那一刻起,他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因为“林俊德”这三个字早已镌刻在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丰碑上!(张 强)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林俊德 核试验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