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改革开放40年|山水之间,道不尽的故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眷恋,在五千年世事变幻中始终如一。古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今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与自然相处,彰显着我们在一路前行中不断探索的智慧。
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国家倡导的发展理念,更已内化为一个个普通人真诚的信念与真实的行动。
经纬天下,山水之间,有道不尽的故事……
一位八旬老人的大漠胡杨情

北纬42°、东经101°附近的大漠,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个叫策克的村子,有位蒙古族牧人,在这里已经生活了81年。他叫班都。
策克处在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气候干旱,严重缺水,随着风沙的不断侵蚀,周边牧民纷纷搬离。方圆20多公里内,班都老人成为了唯一的住户。当地政府为他在城里安置了房子,但班都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他养他、曾经胡杨成荫的土地。老人做出一个决定——
要留下来守护这片胡杨林!
班都老人先后卖掉了8头牛、3匹骆驼,打了10多口井,花了8万多元疏通被风沙掩埋的河道……引水、蓄水,他使尽所有,只为彻底改变缺水状况。
2018年7月,中国绿化基金会得知班都老人的事迹后,为他募集了10万余元资金,用于挖深河道、打造水坝。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断流40多年的河道终于又见来水,流进了老人的这片胡杨林。
班都老人和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有了水,胡杨林就能绿,生态环境就会恢复得越来越好!
一场被燕子“耽搁”的拆迁

从策克往东约18个经度、往南约14个纬度,就是浙江松阳县。从漠北到江南,这里没有了黄沙漫天,民居散落在青葱山岭间,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为了打造更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当地进行老宅搬新居、宅基地复垦,村民们纷纷住上了新房。不过,故事在2018年5月30日起了一点变化……
这天,松阳县竹源乡干部徐征在大岭头村一处老宅查看时,一阵雏鸟“吱吱”叫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四处搜寻后,徐征在正堂的房梁上发现了一个燕窝,“4只刚出生的雏燕依偎在里面,身上覆盖着黑色的绒毛,正张开鹅黄色的嘴嗷嗷待哺”。
为了这几个小生命,徐征发布信息向网友求助。这正巧被宋世和看到了,他是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理事。宋世和介绍,挪窝会降低雏燕存活率,而燕子蛋孵化需要15天,喂养需要10天。
这意味着1个月内,燕窝都不宜移动。经过众人反复讨论,竹源乡乡长叶长春决定:原定6月5日前完成拆除的老屋,往后延迟。
小燕子顺利长大了,也能飞了,竹源乡干部再三确认燕子已经离开燕窝后,才拆除老宅。大岭头村的最后一幢危房,随着绵长的梅雨季一起“结束”。
“松阳县有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古村落群,也有作为生态屏障功能的优良生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古树、古道、古桥、古村,也要保护好宝贵的生态环境。”
徐征笑着说:“燕子飞走了,故事却留下了。”
一群人,让热带雨林再次“归来”

松阳往南大约10个纬度,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更加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正茂盛地生长着。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与班都老人同样的坚守,十余年如一日,只为让曾经失去的雨林再次“归来”。
1981年成立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1994年,当海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时,全岛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热带雨林只占少数。树木年年砍伐,雨林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源地遭破坏,热带雨林“千疮百孔”。
2007年,以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为标志,鹦哥岭进入了崭新而又漫长的修复期。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27名毕业生参与组建了管理站,负责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工作。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27位年轻人就这样一头扎进了交通不便的偏远深山里。
十多年过去了,这批年轻的保护区管理者,一方面开展雨林多样性调查和保护,一方面在雨林周边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推进社区共管共建。2014年,鹦哥岭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10月,已发现并记录到植物2000多种、脊椎动物400余种……
鹦哥岭周边,还生活着6个乡镇近2万名黎苗族百姓。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改善民生,是保护区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而他们也找到了答案。“稻鸭共育”、林下套种、生态养蜂,保护区正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生态农业,让附近百姓生活环境变美了,口袋也变鼓了。
一座城,让千年河流换了“脾气”

鹦哥岭往北6个纬度,福建莆田,一条木兰溪流经千年。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这条百余公里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
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把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村里受海水和洪水双重夹击,齐腰深的洪水一天一夜才退去。村里土木结构的房屋哗啦啦倒塌了大半,像放鞭炮的声音一样。”回忆起当年的受灾情景,村民韩立新仍然历历在目。
处于沿海淤泥地质,木兰溪治理之难,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但当地政府排却千难万险,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近20年来,六任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拓展木兰溪治理内容。
截至目前,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亿元,下游河段七成以上建有5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段,超过10年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
如今,木兰溪不再泛滥。下游,一座玉湖新城已然成型,青少年宫、科技馆和图书馆,从西到东一字排开,不少过去饱受水患之苦的村民,将陆续乔迁至此。上游,河堤旁的绿道上到处熙熙攘攘,这厢是乐队演奏着莆仙戏,那边是广场舞、太极拳团队的健身活动。
木兰溪畔,治水先贤们的雕像静静伫立,俯瞰着这条他们曾为之付出生命的河流。“灾难之河”已然换了“脾气”与模样,成为一座城的“幸福之水”,想来,先贤们也会欣慰展笑颜。
山水之间的绿色回响

大漠、山丘、雨林、河流……缤纷各异的地形,以最纯粹真实的方式,躺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就是千百年中国的自然面貌。
班都老人、竹源乡干部、年轻的科研人员、一代接一代的城市管理者……从一个人到一座城,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面貌。
也许你会问,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已经干了15年的环卫工会告诉你,那意味着更轻松的工作。以前,“大家都没啥环保意识,垃圾随意丢弃。经常早上打扫了,下午又得返工”,而现在,“大环境一天天变好了”。
查干湖畔开渔家乐的老板娘会告诉你,那意味着更富裕的生活。“如果保护不好,就宁肯不开发”,吉林将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浩淼烟波的查干湖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湖畔渔民们的“旅游饭”吃得更有滋有味。
桂西北山区上百万缺水人口会告诉你,那意味着活路。正是由于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曾经“水贵如油”的山区再现泉水汨汨,人们结束“望天水”的日子,告别“水贫困”。
……
天南海北,山林湖水。放眼辽阔的中华大地,角角落落都生长着关于绿色的故事。点滴的守护与改变,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家园更美丽。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已成为最美丽动人的底色。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山水之间,正传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回响。(编辑:聂晨静)
编辑:曾珂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