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委员作业”
———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谈新时代政协履职
文/本报记者;谢靓;摄影/本报记者;齐波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10日以“政协委员谈新时代政协履职”为主题召开记者会,赖明、吴为山、潘建伟、霍启刚、石红委员分别从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委员履职与日常工作统筹兼顾、进一步提高提案质量等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赖明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潘建伟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霍启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英东集团副总裁
■石红(女)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赖明:
通过人民政协
正确发声凝聚人心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在谈到新时代政协如何履职时说,具体要从双向发力、释疑增信、凝聚人心三个方面做好。
赖明认为,要做好双向发力,必须要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做好释疑增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而有的地方认为不搞大开发就是不要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覆盖全国11个省、人口和生产总值都占全国40%左右的地区,不能很好地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在调研中也与基层的干部群众一起交流,与他们一起学习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核心要义,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追求高质量发展。
赖明表示,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特点,通过人民政协正确发声,可以很好地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前几年九三学社界一位叫杨佳的政协委员作了“点赞正能量、厚爱正能量、弘扬正能量”的大会发言,潘建伟委员作了“敢于担当,从我做起,为建设科技强国建功立业”的大会发言,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吴为山:
中国文化走出去
是世界的需要
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
吴为山说,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外国人喜欢,是因为作品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30多年来,吴为山以中国文化名人和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到目前已创作500多件,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展示,因为饱含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受到世界欢迎。在去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吴为山塑造的马克思雕像伫立在了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有近万人参观,揭幕仪式上150多家媒体去报道,吴为山认为,这说明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潘建伟:
量子通信
利国也利民
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说,未来量子通信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水平,要通过降低成本,争取早点让大众都能够得到它所带来的好处。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现在已经将近3年。潘建伟介绍说,过去3年里对它的性能做了改进,目前有了比较大的进展。虽然科学实验卫星不是为了实用化的,但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把星地之间密钥成码量大概提高了40倍。现在嘀嗒一秒钟,大概能够传送40万个密钥,这样已能够满足一些应用部门的初步安全通信需求。
潘建伟还表示,信息安全不仅对国家非常重要,对个人来说也非常重要,比如银行账户信息、密码都不能泄露的。将来如果有无人驾驶,远程控制汽车系统也要尽可能防止被黑客攻击,量子通信可以提供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手段,未来能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水平。目前在国家支持之下正在扩大量子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霍启刚:
大湾区更像是
“家的延伸”
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呼吁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我非常不想用‘北上’这个词区形容香港居民去大湾区,应该理解为家的延伸,好比以前是两居室,现在家变大了,变成了两层的别墅。”
霍启刚说,有调查数据显示56%受调研香港青年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关于“是否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理念”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3%认同,但“一般认同”也达到57%,说明认同程度有待提升。霍启刚认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可期,潜在就业创业机会多,但也有人因为对内地环境不熟悉、缺少人脉网络、担心在内地不习惯等原因不愿意付诸行动。“这背后体现的是香港青年对大湾区建设的了解还不够深。”
霍启刚认为自己要做好“委员作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帮助青年人建立对大湾区发展的信心,“作为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要讲好大湾区的故事,把利好消息带给香港的青年人。他们有信心,才会去闯”。
石红:
参与、见证、经历脱贫攻坚
记者会上,在谈到自己参与扶贫的经历时,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说,“我们自治州的精准脱贫工作,我是参与者、见证者、经历者。”
石红说,五年多来,湘西自治州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探索出以十八洞村为样板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过去一年,她每个月都要到自己所联系的双龙镇去走访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十八洞村也是她所联系的27个村之一。2016年,石红与贫困户施光成一家结对帮扶,当时,施光成与他9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石红支持下,施光成种了三亩西瓜。有一天晚上,他急迫地拨打了石红的电话,说将近六千斤西瓜要成熟了,自己一个人没办法卖。于是,石红连夜拨打了一些商会会员和民企老板的电话。在她的帮助下,这六千斤的西瓜一周之内就全部卖光了。有了第一年的成功,施光成信心更足,去年种植了五亩西瓜和五亩蔬菜,当年收入有两万多元,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本村和周边一些贫困户一起种西瓜和蔬菜。石红认为,只要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路子。
编辑: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