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谈如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2019年03月19日 13: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表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过五道关,即技术关、资本关、人才关、制度关、结构关。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

为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政府部门频频出招。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两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就出台了30余项相关政策文件。

L

但在李守镇看来,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一定程度存在着国家层面热地方不热,院校热企业不热的现象,相关政策具体条款落实不到位;二是职业教育在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40%左右,但教育经费仅占总教育经费的6.9%和8.7%;三是对技术人才的社会重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

李守镇表示,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属于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

为此,李守镇建议:一是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经验,进一步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探索建立我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框架,扩大高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领域,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二是完善技术工人职称认证体系,适当缩短从初级工到技师(13年)的进阶年限要求,在高级技师之上设立“教授级技师”,打破技术工人职称晋级“天花板”;三是加快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配套政策,将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研究生等层次,消除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误区。同时优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建立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互通机制,加快推动开放中职生源流向普通高中与普通高等教育通道,打开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向普通本科院校互通渠道,实现教育生源、教学资源深度互通;四是加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论研究。加强在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让孩子们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学习劳动,用劳动“立德树人”,引领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编辑:秦云

关键词:李守镇 高素质劳动者 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