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日均4.3场 “跑马”正在成为“超级网红”的背后
2018年,马拉松日均4.3场,再创新高
“跑马”正在成为“超级网红”的背后

杨木军 摄
体育政策利好、城市形象塑造、商业资本涌入、庞大的人口基数、全民健身热潮——中国马拉松产业近年来在“快速路”上一路狂奔,过去的2018年更是日均进行4.3场比赛。
伴随全民健身消费升级,动辄万人扎堆马拉松赛事,也折射出中国体育发展潜在的巨大市场。然而,在马拉松继续升温的当下,各种乱象也不容忽视。
赛事数量不断创新高
3月11日, 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显示,中国马拉松赛事规模持续增加,产业带动效应初现,影响力进一步放大。
截至2018年底,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同比2017年的1102场增加479场,增长43.46%。累计参赛人次583万,较2017年498万的总参赛规模增长85万,增幅为17.07%。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赛事资源也在向中小城市转移。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还只有79个城市举办过马拉松赛事,2016年增加至133个城市,2017年达到234个,2018年已有285个地级市举办马拉松比赛,已覆盖超过全国85%的地级市。
数据同时显示,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在马拉松赛事数量上遥遥领先,北京、上海和山东举办数量也突破60场。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赛事地区分布情况与地方经济实力强弱格局吻合,说明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依托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需求。
赛事数量不断创新高,马拉松的消费群体正在成长壮大。“井喷式”增长的跑步人口,为马拉松产业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以马拉松赛事为中心,辐射带动餐饮、旅游、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整条产业链是接下来的重点突破口,这其中的关键词是“专业化”和“精细化”。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元,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元,对比去年增长了7%。特别是与跑步有关的快消品,如各种跑步装备以及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开发,成为各大运动品牌在马拉松赛事中必争的“大蛋糕”。
“2018年是中国马拉松加快改革发展、寻求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一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洪臣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马拉松运动对推动、提升和促进各省区市县的全民健身、城市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跑出来的产业链
对于绝大部分跑者来说,跑步有着天然的优势——参与门槛低,简单、容易操作,只要有一双跑鞋和一身运动服,就可以轻松上路。在国内,马拉松正成为“超级网红”般的体育运动,热衷“跑马”的人越来越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晒跑步,也日益成为追求健康体魄、提升生活品质的代名词。
国内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2011年,被视作中国的“马拉松热”元年。那一年,中国田协参与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22场。由此,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势头开始显现。到2015年初,中国田协宣布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手续,简化准入程序,赛事数量随即“井喷”。
赛事规模上来了,跑者数量、质量也随之提升。以2018年北京马拉松为例,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1万大关,111793人争夺3万个全马名额,让中签率创历史新低。
马拉松的火爆,不仅反映在参与人数上,也表现在跑步相关产品市场的渐趋壮大。广告、服饰、智能穿戴、房地产、金融、医疗等等,都与马拉松相关。除了放大城市名片、提升企业赞助商的知名度外,也增强了体育运动装备的销售,从而带动了整个路跑产业链实际收益。
以有最美马拉松赛道之誉的厦门为例:2018年的“厦马”为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带动经济效益1.7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2.91亿元。比赛当天参观比赛的游客超过2万人,仅来参赛的外籍和外地运动员,就为厦门住宿、餐饮等贡献了约2700万元的收入。
与所有的体育产业性质一样,马拉松产业发展空间大,产业链延伸也较长,对地方的旅游、城市印象、城市规划与改造、城市其他产业的影响十分广泛,产业的关联性为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8年前十大最有商业价值的城市马拉松赛事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位列其中,紧随其后的是厦门、武汉、杭州、郑州、西安、兰州、重庆等二线和准二线城市,一些县级地区如湖北孝感大悟县、江苏宿迁泗洪县等也加入到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行列。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的发展目标,我国马拉松赛事要超过1900场,参赛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千亿经济市场的马拉松运动,等待更多的个人或企业来掘金。
“井喷”之下,问题同样不少
马拉松办赛的门槛看似很低,但恰恰是对赛事组织协调能力考验极为严格的项目,每一场马拉松都是对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转、医疗急救、市民包容度等方面的检验。比如在赛道设置、导示牌设置、流动厕所等细节上考虑不周,最后不但不会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拉松参与赛事人数众多,确保参与者人身安全问题是赛事能够持续办好的重中之重。而且这种体育赛事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对医疗救护资源的需求巨大,但各地的马拉松赛事面临着“内功不足”的尴尬,特别是医护人员缺少与马拉松相关的医护培训。
与此同时,虽然大众对马拉松这项运动项目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对于赛事运营方来说,做到收支平衡其实很困难,能直接盈利的就更少了。不少城市马拉松因为存在品牌定位模糊、运营粗犷、赔本赚吆喝等问题,处于不挣钱的尴尬局面。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运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补贴和自主招商两部分,也有一地方的马拉松赛事在拓展门票收入、旅游培训、衍生品等方面收入。招商方面,除了一些头部赛事外,很多马拉松在赞助上都是存在短板的。而从政府层面来看,各地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主要是看中城市品牌效应,以及由此对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拉动作用。
“只有高质量的比赛和高质量的跑步人群,才能真正将马拉松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有专家认为,国内马拉松正处在转型期和磨合期,很多操作都有待规范,除了相关联的市场经济是主轴,马拉松赛事的收益更多还是在于社会效益和城市效益。
事实上,民众参与热情不减、体育消费需求巨大,赛事组织者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国内马拉松赛事在热火朝天的同时,也不时上演着闹剧。从禁药、替跑,到抄近路、递国旗,缺乏规则意识的跑者和办赛方,正在透支和损害马拉松运动品牌和马拉松文化。
中国田径协会《2018中国马拉松年度主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披露了中国马拉松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其中包括马拉松文化基础薄弱,行业规则意识尚未健全;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监管的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针对相关办赛方出现的违规问题处罚不及时;马拉松项目竞技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
据介绍,规则意识目前已成为业内的共识。按照计划,中国田协今年将完善竞赛管理、赛风赛纪、国际活动、运营公司管理、俱乐部管理等6类管理文件,并发布马拉松赛事组织指南和参赛指南等。马拉松规范健康发展成为行业新期盼。(记者 徐潇)
编辑:秦云
关键词:跑马 超级网红 日均4.3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