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北京码头智库求索赋税之道

2019年04月02日 09: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3月27日,北京码头智库召开了第20期头脑风暴活动暨营商环境立项研讨会。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陈贵,作了题为《赋税之道》的开题报告,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围绕东西方社会演变与税赋起源,制度设计对社会进步、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比较,努力探索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税制设计的关系。报告全文节选如下:

税,汉字篆书可见“税”字为形声字,意为:禾+兑,蕴意“民以禾为兑”。税、赋,起于农耕文明时代,耕者纳贡为始。古话讲“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税,国之大事,无税不国,无国不税;税,民之大事,无税无国,无国无税。税和赋,老百姓有时会把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现代意义上的税法,具有强制性、公平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属性。

18世纪末,英国人首创发明了“所得税”税制管理体系,1842年起,成为永久性税制并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延续至今。税,是国家和阶级产生后必然的产物,政府必须用税和赋才可实施公共服务供给和防务安全支出。税,指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税,是深入到社会细胞文明基因组成部分,是洞察时势的窗口,王朝更替的晴雨表,文明兴衰的度量衡,重大历史变故的“黑匣子”。

因此,税的历史更值得研究和总结,以史为鉴知兴衰。赋税,就像在鹅的身上拔毛,从直接税向轻重力度数量和节奏间接税融合演变,最好的制度是在不痛不痒、不知不觉和不哼不哈中运行。

世界上税发展史基本是四个阶段,自由纳贡、承诺时期、专制课征和立宪课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税收形成在先秦时期,品类分为贡、赋、租、捐几类形式。历朝历代,如东周末年的“初税亩”,夏商周的“井田制”,隋唐时期的“杨顶田”,宋代时期的“货币税”,元明清时期“摊丁入亩、盐铁官营、一条鞭法”等一系列税务改革。总体脉络是逐渐从“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和“商贸流通交易税”形式转变,基本遵循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征缴演变过程。不管是“文景之治”的盛世,还是“安史之乱”的衰退,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都伴随着税和税改的身影。

税和税制是个特别敏感的制度安排设计,甚至关系到民族兴衰、产业兴旺、国运民生的全局大问题,也和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平头百姓利益息息相关。

当前,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就必须坚决从严治党、还富于民、节约开支、惩治腐败、依法治税,慎重施税。

编辑:秦云

关键词:北京码头智库 赋税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