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擦亮“科创”招牌关键在市场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题:擦亮“科创”招牌关键在市场
新华社记者刘慧
近期,28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陆续拿到“准考证”,市场关于企业资质的讨论也多了起来,甚至担心未来科创板企业“科创”成色不足。实际上,“科创”成色足不足关键在市场,市场化筛选机制是科创板成功的保障。
仔细分析,这些“尝鲜”申请的企业,细分行业各有不同,资产、营收、估值等表现不一。而先前,在科创板尚未开启申报时,市场上曾流传着诸多热门企业名单。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很多当时“榜上有名”的企业并未如期出现在目前的申报企业中。
一边是曾经猜测,一边是实际情况,这让市场各方清晰地看到科创板申报企业没有设定好的“剧本”。与此同时,到底什么样的企业符合科创板定位、够资格登陆的讨论持续进行。
事实上,受理环节仅对企业申请文件齐备性、中介机构资质等进行核对,相当于申报企业获得了“准考证”,可以进入考场考试,并不表示一定能够考试通过或获得好成绩,科创板的“主考官”应该是市场。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关键在于市场化。获得“准考证”的企业是否符合科创属性、是否符合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在财务上是否有瑕疵等实质性问题,首先要通过交易所的审核问询。而最终企业能否在科创板真正“安家落户”,关键看市场各方博弈。如果能真正激发市场力量,一些企业即使登陆了科创板,若自身出现发展问题或不再适应科创板定位,市场也会将其淘汰出局。
随着科创板改革的逐步推进,从审核、发行、监管、交易再到退市,改革的诸多环节将从设计方案走向市场实践,需要在探索中不断磨合校正。眼下,相较于申报名单的争论,如何更好形成市场化机制的探索和讨论更为重要。
对于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改革来说,迎来申报企业仅仅意味着改革落地迈出了第一步。未来路上,尊重市场规律、真正激发市场自身活力,是应该始终坚定的方向。
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市场各方应该着眼长远,理性客观看待每一步改革,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参与科创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擦亮“科创”招牌。
编辑:秦云
关键词:科创 市场 科创板 申报企业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