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扶贫攻坚·凉山
夫援妇随到布拖
本报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刘杨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到布拖,需要乘坐3个小时的汽车。当车行至海拔3000多米的一段山路时,雪花开始席卷,周围一片白茫茫。司机轻点刹车,但效果甚微。一边是百尺悬崖,一边是高耸峭壁,所幸汽车在一平缓地带稳稳停住了。车上坐着的是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阮军和肾病科主治医师尹恒。回忆春节过后从家乡赶往布拖这段“进山”之路的惊险,阮军仍心有余悸。和他同行的尹恒当时在朋友圈写道:“风雪进山路,赤赤援彝情。”
2018年6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对口支援要求,选派人员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助力脱贫。阮军和尹恒作为其中的“夫妻档”,格外引人注目。
“赶赴凉山州布拖县,从事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接到通知时,阮军正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从绵阳奔赴大凉山,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离开挚爱的亲朋好友,更要离开新婚的妻子,晋升职称的计划、要小孩的计划都将被打乱……让阮军没想到的是,几乎同时,妻子尹恒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希望和丈夫一起奔赴布拖,得到了批准。
于是,新婚仅两个月,阮军夫妻俩便踏上新的征程。
700公里,是绵阳到大凉山布拖县的距离。小两口克服了两地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加紧工作。
在出发前,阮军和尹恒达成了一个共识:“帮扶,不是完全代替当地医生工作,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当地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放在传帮带上。”
他们每天带着科室医生一起查房、收治患者,下班时间组织科室业务学习。一开始,夫妻俩满怀激情地渴望把自身所学一股脑儿地“倒出来”,然而效果甚微。经过认真反思,两人意识到:“有时候,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为关键。”于是,他们开展“基线调查”,了解大家到底需要什么,愿意学习什么。摸清情况之后,传帮带工作便进入“快车道”。
有当老师的一面,也有当学生的一面。当地老乡会普通话的不多,他们通常需要一边比画一边借助当地的彝族翻译,才能完成一次诊疗。“翻译和比画难免会有误差,一旦有空我们就会抓住当地医生,学上几句彝语。”夫妻俩说,“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必须学习,治病不能仅仅关注病,更要关注人。”
准备课件,查阅文献,翻看指南,病案讨论……构成夫妻俩下班后生活的主要内容。
目前,阮军在布拖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专门从事艾滋病和传染病防治诊疗工作。尹恒在医院内一科,主要从事内科的诊疗工作。内一科和内三科时常出现病情交叉的患者,需要夫妻俩相互会诊。
别看是新婚小两口,两人一旦坐下来讨论病情,就是另外一番模样。有些时候为了一个问题,阮军和尹恒争得“脸红脖子粗”。“病情讨论马虎不得,正因为是夫妻俩,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用拐弯抹角。”阮军笑道。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阮军 布拖 尹恒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