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老中医带教:带知识,更要带人格

2019年04月26日 14:26 | 来源:健康报
分享到: 

笔者退休后,除了出门诊,就是在家带孙。带教与带孙类似,既要带知识,更要带人格。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善哉斯言!人只要活着,就会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也会受他人言行的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其实就是教育。带教和带孙,事虽殊,道理却一样:都要讲真话,都要有真性情。潘光旦教授就主张并强调师生之间要有“直接的人格接触”。医学科学家张孝骞教授在他86岁高龄的时候谆谆嘱托:“自始至终盯住病人。”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曾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撰文讲座。盯住病人,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的需要,也是观察疗效、发现新病的需要。医者在观察过程中,表达的是医学人文关怀,患者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和温暖。在“盯住”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在带教中,对部分疑难重症,我会“摊派任务”,指定我认可的学生实施。我将观察项目和内容当面与学生、病人说清,双方当场记下手机号,有的还扫二维码留下微信。学生一方,我要求结合病例认真读书,处理不了的要如实向我汇报;病人一方则要求他们如实记录。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岁多的患儿,长期发热已经做了包括淋巴结活检在内的一整套检查,诊断性治疗后依然不退烧。后来负责盯人的学生发来录像和家属的三测单表明,这个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夏季热。

常言道:温故知新。在带教过程中,我总是注重将中医三基(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放在整个临证过程中,抓住机会耐心传授。西医学理论里没有“神”这个概念,而中医对“神”却有着与比西医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我发现,尽管在《中医诊断学基础》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把背诵过的概念“悉数奉还”老师。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述“神”的概念,当然也就不能把察神完整地放在操作层面中。作为师者,必须帮助学生在温故之中完成从基础理论到临证操作的“引渡”。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医的“神”并不玄,它是可见的,也是可操作的,而这需要如带孙一般耐心。

与带孙一样,我在带教中也能与学生一起苦乐备尝。记得一次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家长提着一袋橘子示意她5岁的儿子放在我诊室的桌子上:请欧爷爷吃橘子。我人手一个发到学生手中。毕竟是医学生,大家都很环保地掰开橘皮吃橘肉,有的做鬼脸,有的笑,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甜。我认为:“教育应以人格为主,知识次之。”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学生 带教 中医 知识 人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