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内经》中的物候学思想
近年来,物候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长足发展,其概念也不断更新。《内经》中的物候学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关注到物候学,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中医学的许多名著总结出以物候现象作为人体的外延参照,多视角地阐述了人体健康、疾病及其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在阴阳五行思想的指导下,医家们发现人体脏腑经络具有与物候现象类似的生物特性,这些特性发生的时间规律和自然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物候学上有两条重要规律:一是物候现象都是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种循环是以气候为转移的,但并不完全随节气固定变化。这些特点在《内经》中得到了体现。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指出自然万物的阴阳更迭和气候变化,形象说明这种循环像一个环一样,周而复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新体现自然,人体也在体现着同样的变化规律。如果人体和自然保持一致,那么就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生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根本,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淸楚地说明了这个认识。
随着长期观察,人们发现物候现象循环是以气候为转移的,并不完全随节气时值而改变。《内经》认为,这种“候应”的异常现象主要用来解释人体病理现象。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人和自然候气关系的论述更有发展之处。他认为,物候现象与节气之间的关系有着“有至而不去,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针对这种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是这样概括的:“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要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要也”。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定的节气应伴有一定的物候现象,但在异常情况下,物候是可以波动的。
古人发现,物候现象和人体患病有所不同,治疗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北方是天地闭藏之域,其地势髙峻,风寒冰冽,人们一般随时居住在野外,喜食乳食,容易生胀满的病,治疗宜用灸法。而南方阳气盛浓,万物繁茂,地势低洼,水土卑湿多雾,人们喜食酸类和腐臭食品,皮肤致密,易生拘挛湿痹,治疗宜用微针。
《汉书》中,也有与《内经》类似的认识:“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耐寒。扬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稀毛,其性耐暑。”说明了南热北寒的物候特征,而且也说明这种现象影响了人,对生物也有影响。在未来的中医研究中,物候学和物候医学的思想倘能进一步发掘其科学内涵,与气象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相结合,其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物候 物候学 现象 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