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做新一代的“继创者”
根据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分析,在未来5~10年,中国将有近7成、300多万个家族企业面临传承“大考”,年轻一代企业家将陆续走上台前。“90”后的钟阳君就是这样一位接过企业权杖的年轻企业家。
20年前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她的父亲钟传深是第一批响应号召的青年企业家,投资开发“西宁泰宁花园”,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公寓。2003年,钟传深收购原国有破产水泥厂,安置364名原国有职工,经过一番努力使负债率为145%的破产企业扭亏为盈。
钟阳君原来并没有考虑过要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想要自主创业。研究生毕业后,她亲眼目睹了父亲在工作中的操劳。“2015年建材市场萧条,公司又投入4亿多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打造自动化生产线。由于改造规模较大,可以说是勒紧了裤腰带搞技改,我那时觉得父亲真的太辛苦了。”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钟阳君决定自己应该帮父亲挑起这个担子。于是,在2016年她出任青海泰宁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协助父亲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钟阳君告诉记者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很单纯,就是想为父亲尽点孝心。
然而,“尽孝”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初到企业,她需要了解每一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运作流程,她白天跟着父亲到现场,陪他跟供应商谈判、指挥工程建设,晚上则潜心钻研企业管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她也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代创业者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一名老党员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天父亲总是比施工的人去得早,走得晚,有时候遇到下雨或者沙尘暴,他也不离现场继续指挥,到了冬天就在旁边放个炭火。这类型的技改一般企业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实现投产,而我们实际只用了1年半。”
“相对于‘富二代’来说,我更加喜欢‘继创者’的称呼,我觉得这一称呼更加准确。我们是在继承上一代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创新创业的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钟阳君说,“今天是来之不易的,若没有父辈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地艰苦创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平台和机会。我们作为最具朝气、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既要秉承父辈们的‘四千精神’,又要充分释放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思维,创造更大价值。”
在“智慧+”和工业互联网的热潮中,传统的水泥行业该何去何从?通过2015年的技术改造,我们已经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的中央控制工艺,但如何使企业数据实现中央控制化?这成为钟阳君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为此,钟阳君带领骨干团队开始搭建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建立智能物流系统和ERP云管理系统使得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整合,实现现代化管理,为了贯彻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企业还搭建了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写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编辑:秦云
关键词:新一代 继创者 钟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