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的人——记“80后”研究员王立平
新华社杭州5月13日电题: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的人——记“80后”研究员王立平
新华社记者 朱涵
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青年研究员王立平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临海试验基地和重大示范工程所在地,查看海洋环境适应性数据和工程的应用效果。
多年如一日的艰苦探索、坚持不懈,王立平与团队成功研制出石墨烯改性的新型重防腐涂料,大大提升了我国海洋装备与海洋工程的抗腐蚀能力。
自主知识产权: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
在浙江舟山金塘岛和册子岛上,矗立着两座380米高电塔。这是创造了输电铁塔高度、重量等多项世界纪录的重大工程。
海洋高湿、高盐、高温环境对材料的侵蚀,是影响海洋工程安全性和服役寿命的关键。保障这两座电塔不受腐蚀的,是以石墨烯为关键材料的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防腐涂料。
这项成果由王立平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薛群基院士研究团队研制完成,经成果鉴定,石墨烯改性的重防腐涂料的关键技术指标耐盐雾寿命超过9000小时,大大超出传统重防腐涂层耐盐雾寿命水平。
站在电塔下,王立平抬头仰望直入云霄的塔顶,介绍说:“有了这层‘铠甲’,能将输电铁塔防护寿命提高6年以上,大大减少维修检修次数和维修频率,提升联网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王立平一直从事功能防护涂层材料研制及其在航天航空、核电与海洋等高技术应用研究,足迹遍布黄海、东海和南海,相关成果已经在电力设施、船舶、跨海大桥、临海核电站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据预测分析,到2023年,我国重防腐涂料市场需求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我国对重防腐涂料需求年均增速超过20%,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以前70%以上的高端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这种状况有望逐步改变。”王立平说。
传承奉献精神:成绩归功国家、团队
记者采访了解,王立平和团队成员常常凌晨出发,前往海边的涂装工程项目现场,工作艰辛。
“在海边长期风吹日晒,团队每个人都是黝黑黝黑的。”王立平说。在问题和压力面前不躲闪,在困难面前不推脱,在挑战面前不畏惧,是他对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要求。
这支海洋新材料科技创新“铁军”有固定人员8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4人。
作为团队负责人,王立平几乎每天都要为队员量身选取阅读的文献材料。他鼓励成员们发挥创新思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考核队员有两个重要标准:把道理说清楚;把问题解决了。
王立平表示,甘为人梯、大度包容和责任担当精神,传承于跟随了17年的导师薛群基院士。
“科学家是一个真正令人向往的职业。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是每一个科研人员最开心的事情。”王立平说,他所有的成绩,归功于国家提供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归功于这支有热情、有能力的团队。
志在科技强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王立平出生在宁夏中卫,在甘肃兰州学习工作了近14年。2015年8月,他带着妻子和5岁的女儿,从西北高原驱车来到东海之滨。2400公里路程,走了整整3天,一路上,王立平心潮澎湃。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科技强国梦不懈奋斗。”王立平说。
他于2002年进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从薛群基院士。2007年,他放弃出国留学机会,留下继续从事功能防护薄膜材料及应用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宁波环境高温高湿,容易加速对材料、尤其是对钢铁的腐蚀,是得天独厚的试验场。”王立平说,希望在宁波通过团队孵化,有效推广应用各类功能防护涂层材料,更好地为建设海洋强国服务。
他带领团队一起成功转化了近30项专利。其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海工装备关键部件、深海密封材料和技术、海洋污染物治理材料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国际上,深海工程与装备的长寿命和高可靠防护,是极具挑战的工作,未来5年,我们这支铁军就要干这件事。”王立平说。(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王立 立平 海洋 材料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