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一位图书运营商的心愿
得知全国政协5月13日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是“著作权法的修订”,安徽儒林图书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市瑶海区政协委员余伯成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个会真是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希望未来著作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够有更加详实的法律遵循,让作品转化和推广更加顺畅。”
走进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的儒林书业,俨然走进了一座文献典籍的图书馆。高高的书架顶天立地,一排排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公司从业20多年来,策划出版的500多种图书。
打眼一看,记者发现这些图书大部分都是书店里的“罕见品种”,它们朴素庄重,以套系陈列,在设计装帧方面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显得很文气。
其中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占用了好几层书架,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据余伯成介绍,这套书有290册,历时10年编写完成。选取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201位有影响的思想家逐一介绍、评价,是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巨制。这套书由著名思想理论家、教育家匡亚明先生担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儒林书业租型印刷并向全国图书馆推广发行。类似这样的典籍,儒林书业策划投资出版的不在少数。余伯成说:“这类图书不是畅销书,出版发行数量不大,利润很薄,但它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如果著作权不明,对我们投资方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
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地理历史文献辑刊》,由葛剑雄、辛德勇两位教授任学术顾问,李勇先教授主编,也是余伯成引以为豪的一部佳作。全书共70册,历时4年完成。余伯成说:“像这样的文献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也牵连着作者、策划人、出版商、投资方等多方利益,只有著作权明晰,才能面世。”
余伯成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末跨入图书行业以来,儒林书业发掘、投资的每一套图书,都是从著作权洽谈开始的,都需要与作者、出版社签订协议。“我们会依照法律法规尽可能地明确各方权益,这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对读者负责。”
尽管近年来市场上对于学术、文献类图书的盗版较为少见,但余伯成还是有这方面的担忧,“现在扫描、印刷等技术发展很快,盗版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图书数字化的趋势,也加大了盗版发生的可能性。”
余伯成说:“儒林书业也在致力于已获著作权资源的再开发,将图书内容转化为数据库,方便读者在线检索、查询,进一步提高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儒林书业还开发了自己的智能终端软件和设备。”余伯成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机向记者展示软硬件结合防止盗版的成果。
“任何技术手段都是辅助性的,在著作权问题上加大违法惩治力度,‘以良法促进善治’才是我们图书运营商共同的心愿。”余伯成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图书运营商 著作权法 余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