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面膜 您用对了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 赖维
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发起的“5·25全国护肤日”暨皮肤健康公众科普系列活动日前在京启动。今年护肤日的主题是“重视皮肤屏障,科学护肤”,前后有全国近千家医院参与。由该分会制定发布的《面膜类产品的选择与使用专家共识》是今年科普活动的一大亮点。
敷面膜并非越久越好
按照功效,面膜主要分为清洁、保湿、美白、抗皱和舒缓等种类;根据产品形态,则可分为面贴膜、膏状面膜、粉状面膜和撕拉式面膜等。其中,面贴膜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类型,由面膜基布和精华液组成。面膜基布是精华液的载体,材质有天丝、蚕丝、纯棉和生物纤维等。精华液中通常含有保湿、美白、抗皱、舒缓等功效成分。
面贴膜有三大作用机理。
一是封包促渗。通过阻隔皮肤与空气接触,局部形成湿度较高的环境,增加皮肤的渗透性,促进精华液中的有效成分吸收。
二是水合作用。面膜中的水分可充分滋润皮肤角质层,使其含水量增高、透明度提升。
三是清洁作用。揭去面膜时,皮肤污物(表层角质细胞、残妆、过多皮脂等)随面膜一起粘除,促进皮肤毛囊畅通。
面膜敷贴在面部停留10分钟~30分钟,揭去后擦除残留面膜液即可。若感觉皮肤黏腻,可以用清水冲洗,再做皮肤护理。面膜使用频率可根据个人皮肤状态、护肤习惯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而定。应避免过度使用(如敷贴频率过高、时间过长等),以免水分过度累积、削弱屏障功能。
使用频次因“肤”而异
使用洗去型的膏状面膜时,膏体在面部停留10分钟~20分钟,用清水洗去。建议油性、混合性皮肤一周不超过两次;干性、中性皮肤建议一周不超过1次;敏感性皮肤一般不建议使用。使用免洗型的膏状面膜时,干性、中性皮肤,建议1周使用不超过2次~3次;油性皮肤、敏感性皮肤和痤疮患者慎用。
撕拉式面膜具有剥脱角质、清除油脂作用,因此油性皮肤可每周使用1次;中性或混合性皮肤可每两周1次;干性皮肤、敏感性皮肤不建议使用。此类面膜不建议频繁使用。
粉状面膜通常在皮肤科和专业美容机构使用,具有一定的清洁和剥脱作用。中性、油性、混合性皮肤建议每周使用不超过两次;干性、敏感性皮肤不建议使用。
不当使用可能惹来麻烦
正确使用面膜对皮肤可起到良好护理作用,但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出现皮肤不良反应。
过敏体质或既往有使用化妆品过敏史者,使用新的面膜产品前应先做局部皮肤试用试验。比如,可以剪一个1cm2大小的面膜先试用3天,确定对产品不过敏后,方可正常使用。
在面膜使用过程中,过度使用面贴膜可能引发水合皮炎,临床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起皱等。此时不要用力去摩擦受累皮肤,防止皮肤出现破损。多数情况下,停止使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受累皮肤可慢慢恢复,不必特殊处理。
接触性皮炎是面膜使用的常见不良反应,都发生在面膜接触部位,一般有明显边界,可能出现红斑、水疱、丘疹、刺痛、瘙痒等。遇到该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清洗干净,多数在2天~3天可自行恢复正常,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警惕少数非法企业在面膜中违规添加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氢醌、重金属等禁用物质,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灾难性后果。这类短期让肌肤很快变得“白里透红”的违规产品,最终会导致皮肤状况恶化。因此,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的产品。
糖皮质激素是化妆品中重点监控的违禁添加物质,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和倍氯米松等。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因产品违规违法添加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使用引起。患者面部容易出现发红、灼热、干燥脱屑或伴有瘙痒等症状,感觉皮肤变薄了,再次使用该产品才会缓解,皮肤有明显依赖性。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去医院皮肤科诊治。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皮肤 面膜 产品 建议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