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超6成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作生活重心
63. 5%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作生活重心
追星可以给年轻人带来群体认同,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但过度追星以及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会给青年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87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但不能当作生活的重心,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优秀明星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
浙江杭州的大三学生赵航(化名)曾追过不少明星,现在她最喜欢的是某综艺选秀节目中的明星。“最近我追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以前我都不怎么控评(操控评论,多用来描述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走向——编者注)、打榜(让营销对象快速进入行业排行榜领先位置——编者注),近期追的这个明星,我已经开始动手为他这样做了”。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一的温文(化名)平时更多地是在微博上追星、关注明星动态,但不会给明星投票,也不买周边产品,“我不是那种很疯狂的粉丝,更多是默默地关注明星的动态,但如果有针对明星不好的言论,我也会发声维护自己的偶像”。
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年轻人追星有哪些不好的行为?62.3%的受访青年指出是无法理智思考,一味维护自己偶像,甚至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展开“骂战”,59.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喜欢关注明星的感情生活,还给明星配对,成为CP粉(把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想象成情侣关系的粉丝——编者注),55.4%的受访青年指出是过于热衷关注明星的私人生活,变成“私生饭”。
“我很不喜欢狂热的粉丝,有的人太过疯狂,把明星看得比亲人还重,对明星作出过分亲热的行为。有人觉得什么样的明星就会有什么样的粉丝,但我觉得粉丝的做法,反过来也会对偶像发展产生影响。”温文说。
赵航说,她身边有为了偶像付出许多时间和金钱的粉丝,“我身边有个女生,特别喜欢一个男明星,天天在朋友圈刷屏,发和这个明星相关的东西,甚至称其为老公”。
“从社会发展来看,粉丝经济现象很普遍,不仅我们国家有,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会有,关键是要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怎样更有效地规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文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这其中有一些是违反伦常甚至违反法律的,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对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一味地打压可能不合适,这会导致孩子更大的逆反”。
“追星打投(在粉丝圈里为明星定期打榜、投票——编者注)、参加线下活动,其实都挺正常的,只要别让自己陷进去、出现非常盲目的状态就好。”赵航认为,追星也要有是非曲直的判断,不要有造假等行为。
“追星的前提还是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然很容易在追星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太过投入,给自己带来伤害。”温文说。
调查中,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但不能当作生活的重心,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喜欢追星的年轻人可以把优秀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断提升自己,50.2%的受访青年认为粉丝应更多地关注、欣赏明星的作品,而非主要关注其私生活。
魏鹏举认为,倡导理智追星,首先要承认社会发展需要偶像,需要认同。明星作为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源头,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崇拜的社会精英应该是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明星、偶像。“一方面要通过粉丝经济,给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从文创经济长远发展来看,要引导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创造性的杰出人物。从个人健康的角度来看,爱好应该是多元的,关注的明星也可以更多元一些,这样生活也可以更有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山 实习生 矫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曾珂
关键词: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作生活重心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