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人类为什么要睡觉? 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答案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 上的论文指出,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这意味着睡眠活动至少在4.5亿年前已经演化出来,此时地球上的动物仍然全部生活在海中。
吃饭、睡觉,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有谁想过,人为什么要睡觉,这看起来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答案却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多年来,科学家进行了很多推测和猜想来解释为什么人类每天晚上需要睡觉,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答案。
睡眠是为了保存能量?
在睡眠原因的推测中比较著名的有能量保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睡眠只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对此,长期从事睡眠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西南大学睡眠神经影像中心主任雷旭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1975年,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提出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获得的能量得以保存,并且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动物也是从慢波睡眠中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的,其慢波睡眠的特点与人类睡眠高度相似,提示睡眠可能和冬眠现象有着共同的目的——保存能量。“但目前,反对这种观点的呼声非常高,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睡眠大约可以节省5%—10%的能量,最多不超过15%,节约的能量非常有限,恢复和保养论可能过于粗糙和简单。”雷旭说。
诚然,睡眠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能量,这对在温饱线挣扎的动物和原始人类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动物们会通过延长睡眠时间,甚至开始冬眠来保存能量。然而,随着进化的推进,某些物种不再终日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比如人类。甚至有人说睡一晚只能帮人类节省约110卡路里,仅相当于一个热狗面包的热量。那是不是说,人们每天只要多吃一个热狗面包,就可以不用睡觉了?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说明,除了帮助节约能量之外,睡眠对人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
睡眠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记忆?
与能量保持理论不同,还有人提出了睡眠的功能论。这一派学说认为,睡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比如“记忆巩固”,不少睡眠剥夺实验显示,睡眠会影响长期记忆的巩固。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在学习新知识和复习已学知识后睡上一觉的话,记忆效果会好得多。
“睡眠的功能论得到了广泛认可。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睡眠有利于神经组织的修复和生长,以保证次日白天功能的正常发挥。”雷旭说,睡眠对记忆具有保护和巩固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神经成像等技术手段,人们发现了记忆在睡眠中得到保护的更多细节。在睡眠过程中,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会进行重激活,重新播放一遍。这些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睡眠过程中特有的脑电波密切相关,包括纺锤波、慢波等。
人们还逐渐认识到,不同的睡眠时间,巩固的记忆类型也不相同。比如在前半夜,慢波睡眠比较多,主要对陈述性记忆和空间记忆进行巩固,“我们建议青少年要早睡,少熬夜,其实这对加强知识、公式等陈述性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雷旭说。而后半夜,快速眼动睡眠比较多,这与程序性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巩固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情绪障碍患者经常在后半夜出现更多恐怖梦境,甚至出现梦魇的原因。”他说。
近几年来,“突触稳态说”异军突起。“突触稳态说其实是对睡眠学习和记忆功能论的一种解释,主要说明记忆巩固过程中,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雷旭说,突触稳态说认为,突触作为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通道,在人清醒的时候,新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为了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突触活动不断增强。但是突触不能无限活跃,否则将再没有空间来形成新的记忆。而睡眠期间由于和外界刺激的相对隔绝,突触在这段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突触的相对回缩为新一天接受信息的输入,学习新事物做准备。其实,为了解释睡眠和记忆巩固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了系统巩固假说。该假说认为,记忆的巩固,主要依靠前额叶和海马区的配合来完成。海马区负责临时储存白天形成的新记忆,而睡眠过程中,前额叶则把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去。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突触稳态的假说。
关于睡眠还有哪些假说?
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假说之外,关于人类为什么要睡觉,还有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身体免疫论等推测。
雷旭解释,上述理论分别从代谢、免疫等角度来阐述睡眠的功能。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使得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而身体免疫论发现,睡眠可以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认为健康的睡眠可以帮助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和再生免疫功能等。
雷旭表示,关于睡眠的原因,每个理论都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目前的认识是,它们各自可能都有失偏颇。“这些理论可能都正确,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进行证实。科学探索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已有理论,从而接近真理的过程。”雷旭强调,目前对睡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近些年的研究显示,不同的睡眠阶段,功能或许还有所侧重,慢波睡眠更多的是进行大脑的系统巩固,而快速眼动睡眠则进行突触巩固;不少内源性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都与睡眠周期相关,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在入睡后会升高,慢波睡眠期分泌达到顶峰,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及骨骼增长均在睡眠时最快;白天体力活动量大者慢波睡眠的比例增加等。
相关链接
动物千奇百怪的睡眠方式
有些科学家为了弄清睡眠的原因,观察了自然界动物的睡眠方式,但不观察还好,一观察发现更复杂了。因为虽然睡眠在动物中也很常见,但它们睡觉的方式各有千秋。蝙蝠把一天内的20个小时都用来睡觉;而马似乎采用了所谓的“达芬奇睡眠法”,一天内打几个盹就够了,加起来才3小时;甚至连爬行动物、鱼类、果蝇和线虫也有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的安静休息阶段,尽管科学界对于是否要将之定义为“睡眠”还颇为踟蹰。
“睡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结果,同时受到进化的影响。”雷旭说,动物睡眠方式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昼夜的活动程度和睡眠的时长。比如猫头鹰是昼伏夜出,而百灵鸟则是清晨很早就出来活动。通常来说在食物链低端的草食性动物,睡眠更短,而在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如老虎、狮子等,睡眠时间比较长。草食性动物睡眠时间短、睡眠周期转化快有利于更长时间的食物摄取,逃避被肉食动物捕获的危险。而大型食肉动物可以通过睡眠来减少对热量的消耗,实现机体的有效恢复。
他表示,动物睡眠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半球脑睡眠现象。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如海豚、军舰鸟等,可以一半大脑睡眠而另一半大脑保持清醒。它们可以通过大脑两个半球交替睡觉,满足长途迁徙和避免被捕食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发现人类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如进入陌生的睡眠环境中,大脑也表现出类似的一半睡眠一半清醒的现象。”雷旭说。
睡眠如此多态,让那些想给睡眠找出一个通用的终极解释的研究者们十分苦恼。不过,有专家指出,诸多物种的睡眠都有共同点——大脑的变化,例如睡眠中全部或部分意识会丧失,缺觉可损害认知功能。要搞清楚睡眠,必须研究大脑和神经,但在神经科学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切仍是扑朔迷离。
编辑:刘畅
关键词:睡眠 记忆 人类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