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黑土地上,前景可期!
黑龙江大部分酒店都有空调,但即便在大暑节气,夜幕降临,关掉空调打开窗户,雨水常至,凉风送爽。如果你开窗后忘记拉上窗帘,那么凌晨四点不到,第一缕阳光会不请自来。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早上八点半,调研组整装待发,地里的农民侍弄完土地,准备回去吃早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的勤奋,为的是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吃到这个味道,我很想哭。”在牡丹江一所农业技术学校的实验基地,同学们很希望调研组成员能尝尝他们自己种的草莓、香瓜和黄色西红柿。这一尝不要紧,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大家联想到网言网语“好吃到哭”。
要照本报记者这个第一次来黑龙江的人看,好吃到哭的何止是学生们种出来的西红柿?看吧,那些和土豆粉条凑在一起的精品扁豆“黄金钩”,那些来自完达山奶源地的优质奶制品,还有那些6元钱一大碗、酸咸可口的大冷面……平淡无奇的食材,却在外乡人味蕾上绽放出了异彩。
黑土地不仅给了大家美味,还给了这个地方的人们矿产资源。而在很多调研组成员看来,虽然这几年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迹象明显,但能够、愿意扎根儿此地的人,靠着智慧、靠着坚韧,实现了与黑土地的“第二次握手”:比如鸡西是著名的“煤城”,由煤而来的石墨产业,是开在黑土地上的一朵新花;比如东北人民趋于标准的北方方言,也引来了互联网平台在此“驻扎”呼叫后台;比如那一针一线讲述民族故事的靺鞨绣,再比如东北年轻人致力于冰雪产业、运动产业、机器人产业开发出的一系列贴着老工业基地独有标签的产品,无论是创意还是产品卖相,在我们看来,不输江沪浙,颇有弯道超车的潜力。
东北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东北,但东北还是东北,位处祖国最北最东,黑龙江每年依旧有5个月的冻土期。地方上一位领导在边境医院里看到一位本地医科学院培养出来的医生,当场感动得想和这小伙儿“搭亲戚”(给小伙介绍本家女孩子处朋友的意思);缘起于本地的很多工业学科,不仅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了,老师也常常有动意;本地大学建在外地的分校,高考招生分数比本地还高……让人才留下来,把人才吸引来,成为地方同志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块,也是最耗精神的一块。
但留下来的人,正在穷尽所能,报答黑土地。
“很多黑龙江的老人到了冬天就到海南去避寒,他们被称为‘候鸟’,跟着他们一起走的还有他们的养老金。我就在想,我们能不能在旅游养老方面也多做一些工作,能让南方的老人也带着他们的养老金到黑龙江来避暑?”除了后台服务中心、石墨、人工智能,黑龙江人的热情和爽朗,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新经济布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黑土地上,前景可期!
编辑:秦云
关键词:黑土地 东北 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