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广西三江:“一条鱼”游出“脱贫路”

2019年07月30日 13:52 |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稻花披彩舞风笑,鱼体镶金戏水欢。产业扶贫结硕果,农渔文化谱新篇。”7月28日,2019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1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以座谈会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共同体验和品味千年侗寨古老而神秘的稻渔文化。本次活动旨在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做好产业规划,突出重点区域,打造典型模式,推进产业融合,争取政策支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渔业贡献。

近年来,三江坚持“五指并拢,握指成拳”,在创新模式、产业联动、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和政策扶持等五个方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课,稻渔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三江县委书记邝驱说:“近年,我们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着力做足‘两山一水’产业文章,在山上做好茶叶、油茶产业,在水上做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通过茶叶、油茶中长期的产业来确保群众有中长期持续稳定收入,通过“短平快”的稻渔产业来实现群众当年投产、当年增收,做到产业特色鲜明、覆盖面广、长中短结合,达到贫困人口人均半亩茶叶、1亩高效油茶和户均一个标准化鱼坑的目标,‘两茶+稻渔’等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6.5%以上。”

程村乡大树村村民唐新光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只单纯种稻,很少有人养鱼,稻田基本没啥收入,村民种田积极性也不高。2015年起,县里在该村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村民积极开挖鱼坑、鱼沟,在鱼坑上搭建瓜棚,通过不断尝试创新,实行“优质稻+再生稻+瓜菜+三江鲤鱼(罗非鱼、长丰鲫)”“优质稻+再生稻+瓜果+鳖”两种模式,目前基地面积已达500亩,基地平均每亩产量为优质稻545公斤、再生稻300公斤、稻田鲤鱼55公斤,平均每亩利润4000多元。良口乡和里村则以种植太空莲、养殖荷花鱼为基础,结合侗族民俗文化、夜郎文化,打出一套“稻+鱼+藕+旅游”的文旅融合“组合拳”,每年吸引10多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

据了解,三江传统的稻田养鱼一直以自给自足为主,产量低,难以供应市场,百姓无法从中增收。2014年起,三江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对全县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同时依托“广西稻田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先进技术,实行多品种立体开发模式,“稻”主推再生季强、品质好的野香优3号和中浙优1号;“渔”以放养本地鲤鱼为主,部分稻田试验性混养罗非鱼、鳖、泥鳅、田螺等,打造了“田中有稻、水里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果”的立体开发样板,创立了“优质稻+再生稻+鱼+瓜果”的“三江模式”。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累计完成田基硬化改造3.8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2017年三江稻田鲤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一条鱼”为侗乡百姓游出了一条脱贫“新路子”。

【编辑点评:一条鱼了不得,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

关键词:“一条鱼”游出“脱贫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