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浙江:练好中医药文化“童子功”

2019年08月06日 09:14 | 来源:中国健康网
分享到: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编制中医药校本课程、开展中医药实践活动、开辟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形式,促使孩子们学中医、信中医、爱中医。近日,记者深入浙江省5县(市),探访孩子们的中医药文化“童子功”是怎样练成的。
让教材讲好中医药故事
“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常背着一个葫芦收集灵丹妙药,药王孙思邈采药时也必挂一个葫芦。葫芦除了能装药,本身就是一味药,葫芦壳的药用价值很高,可以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浙江省长兴县白岘中心小学的小学生指着墙上的葫芦娓娓道来。其所讲述的中医药知识,是从课堂上听来、教材上看来的。
2017年,在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支持下,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在当年9月推广至全省所有小学,成为率先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课程的省份。该教材按照36个学时设计教学内容,遴选了36个和中医药有关的故事,保证了教材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中医药与健康》的基础上,兰溪市还编写了《兰溪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自编教材》。教材中除中医药理论知识、青少年科学防控近视知识外,还有《我外公的医案处方》《医业、药业一家亲》等11个与兰溪市中医药历史相关的小故事。
给小学生看的中医药教材编写起来并不容易。《兰溪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自编教材》主编,兰溪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孙里杨直言,在看到教材第一稿时,他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讲针灸的原理,我看了都想睡觉。”孙里杨说,“只有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才会感兴趣。”之后,几经易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自编教材》终于变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旧庙门焕发新生机
位于兰溪市的药皇庙,建于1744年,曾是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所在地。药皇庙占地1158平方米,飞檐重阁、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药皇庙被重新修缮,成为兰溪市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焕发了新生机。
记者来到药皇庙时,兰溪市知行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在院子里像模像样地练着八段锦。拾级而上,长廊两旁桌子上的盆盆罐罐里装满了孩子们刚刚做的绿豆汤、百合银耳莲子汤、龟苓膏等。继续往前走,兰溪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地给来客送上自制的驱蚊香囊、中药香皂。不远处,一场名为闻香识药的学生中草药辨识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昔日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旧课堂里,也传来了读书声。
无独有偶,在丽水市松阳县,也有一座始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药皇宫。据碑文记载,旧时的药皇宫既是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圣地,又是常驻松阳药商的中转货栈。
2018年,松阳县组织人力将药皇宫修缮一新。今年5月,松阳县中医医院会同实验小学开展“参观药皇宫,认识中草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带领孩子们学做端午茶,认识老中医,通过闻、触、尝等方式与中草药零距离接触,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此外,还有多场中医药养生文化活动在药皇宫举行。
湖州市长兴县也有类似的实践基地。长兴县白岘中心小学在校园内开辟了“妙手园”,占地300多平方米。其中,“药具坊”里用于种植、炮制、储存、加工中药的器具一应俱全。
能识药还需能种药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浙江各地还纷纷开辟中药材种植基地,让孩子们体验中药材种植、养护工作。
“这是金银花,这是凤尾蕨,这是三白草……”在白岘中心小学的“神农园”内,校长孙伟鹰介绍园内种植的中草药时如数家珍。2014年,该小学将本地的中草药引种于校园空地,打造了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神农园”。所种草药多种多样,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常见的有茱萸、枸杞、百合等,观赏性的有牡丹、芍药,更有珍贵中草药材黄金玉竹等。截至目前,园内中药材已超过130种。
2018年,兰溪市行知小学将学校花坛改为中药材种植基地,取名“百草园”,各班级学生全部参与到药材的种植和管理中。目前,园内的100余种中草药都是由“百草园”负责人童达亮带着学校师生上山采来的。对于亲自采来的小小植株,孩子们格外关注与爱惜,不时向老师请教中药材培育知识。
前不久,松阳县也在药皇宫附近开辟了一块空地,种植了部分中草药,包括薄荷、金银花、茱萸等。接下来,这里也将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中草药种植实践基地。


编辑:刘畅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童子功 浙江 中草药种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