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海安来南村:药材和蔬菜铺就脱贫路
8日,走进海安滨海新区来南村,干净整洁的村间小道,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踏上来南村的田间地头,一幅幅丰收的美景尽收眼底。在村党支部书记沈松林的带领下,来南村“化茧成蝶”,村民们幸福感越来越高。
“在村里领导的帮助下,我家的生活变好了,盖了新房,去年也攒了三四千块钱。”来南村低收入户浦松山说。
家住13组的浦松山和妻子有两个儿子,一家人种了4亩6分地,1亩多种植贝母,剩下的种植黄豆等,由于种田技术水平较低,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高,亩收入仅2000多元。
2016年,浦松山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蒲松山中风,这使得原本就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中风之后,浦松山身体处于恢复期,一直在吃药,不能干重活。村党支部得知浦松山的情况后,在村蔬菜经济合作社给他安排运送农产品的活儿。
这是我们之前住的老房子,浦松山指着一间破旧的红砖瓦房说,要是赶上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2013年,浦松山借了14万元,建了楼房。到目前,借款已还了一半,家里也添置了冰箱、微波炉等家电。
“这两年收入多了,村里不仅给我提供种植技术,还安排我去合作社拉拉货,收入成倍增长,日子越过越好。”浦松山说。
靠近中午12点,我们来到来南村同喜蔬菜专业合作社,这里聚集了20多名村民。有的村民扛着一大包豆荚,放到秤上称重;有的村民骑着电动车,拉来刚刚采摘的韭菜薹;有的村民整理着一捆捆香菜,正往保鲜冷库里送着。还有些村民围聚在一个小窗口,等着拿钱。
14组村民吴礼坤数着钱说:“今天拿了150多块钱,还是蛮多的。”吴礼坤今年66岁,一家六口人,种了6亩地,其中4亩多种植韭菜、香菜等,1亩多种植贝母。2003年以前,吴礼坤在外地施工队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之后回到家乡务农,加入村蔬菜经济合作社后,种的蔬菜统一出售到经纪人手中,再由经纪人卖到全国各地的大市场。当记者问到家里是否住楼房,冰箱彩电是否齐全,吴礼坤笑着说,“这些家里早有啦,种的蔬菜、药材往合作社一送,老板娘每次都很爽快地给我们结账,从不拖欠我们的钱,现在也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哩。”
正在往冷库运送香菜的施银凤,家住24组。一边忙着放香菜,一边说道:“今天香菜收购价每斤3元,估计可以换不少钱啦。”施银凤有七八亩地,种了香菜、韭菜、西瓜和贝母等。“我也没什么文化,村里经常给我们培训,教我们怎么去种,不然我也不会种这么多东西,也没这么多收入。”施银凤感叹道。
每天听见广播里喊:“今天大量收购韭菜薹、收购毛豆……”村民便会整理好自己的产品来到合作社出售。张秀芳送来的韭菜薹算上中等,平均每天收送1.5万多公斤,交易额近3万元。像张秀芳这样的蔬菜经纪人,来南村还有近20位。
沈松林说:“村党支部通过加大引导的力度,搭建了相关的平台,组建了合作社,拓宽了农户的销售渠道,村民中有90%的人家种植了蔬菜和药材。”
张秀芳一边忙着算账,一边告诉我们:“最近几天,豆荚一天的收购量在1.5万公斤左右,其中80%都是种植在贝母地里的。”
蔬菜和贝母搭配种植是来南村近年来形成的种植新模式。来南村是远近闻名的药材种植专业村,尤其以种植贝母为主,种植面积3000多亩。贝母收益最高峰时达到每斤100多元,但随着产量越来越大,贝母的价格一跌再跌,只剩下三四元一斤。2017年,村党支部带领村里的药材经纪人前往浙江磐安,学会了贝母与黄豆等套种的经验,为此农户每亩增收两三千元。村里还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引进切片机、烘干机等先进设备,从事贝母深加工。贝母每吨8000元,加工之后可达每吨1.2万元左右。去年,全村贝母销售6000万元。
沈松林说:“村里有建档贫困户57户,到年底100%脱贫。”
【编辑点评:蔬菜和贝母搭配种植,贝母深加工,搭建相关的平台,组建合作社,建档贫困户57户,到年底100%脱贫。】
关键词:药材和蔬菜铺就脱贫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